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人文望江:莲池门的历史见证

  • 习惯
楼主回复
  • 阅读:10883
  • 回复:0
  • 发表于:2024/3/1 9:48:20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望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春节前夕,《望江县意外发现一块民国时期门楣石刻》一文经中国政府网、中安在线、《安庆日报》、望江之声等各大媒体刊登或转载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2024年1月发现的莲池门楣石刻)

这块在青林寺附近发现的长方型石碑,出土时用清水冲洗泥土后,中间的“莲池门”、左侧的“禹县王维城题”字迹清晰可见,右侧字较难辩认,现经细致清理后右侧显现“民国癸酉年冬建” 字样。作为地方历史研究者,我们在县有关部门及热心人士的支持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寻访和考证工作,莲池门与王维城、莲池门与 “夜袭驻城日军”历史事件的渊源浮出水面。


1.莲池门的由来


翻开乾隆三十三年(1768)《望江县志》上的城区图,未见莲池门标记,说明清代城内还没有此门。


查阅95版《望江县志》,有载:明始建县城时,仅五门街巷,东门名熙春,西名祈报,南名阜财,北名嘉泽,大南名跃鲤。明万历三年(1575),方建城垣。下罗条石,上砌青砖,周长626丈,宽丈余,高2丈,垒堞1110垛,水洞4处,设戍铺9处,城门城楼各5座。城垣东北濒莲池,南临县步河、龙家塘,北含三台山(老广播局、党校以北),西抵西厢庙(老县医院宿舍东隅),呈椭圆形。5门为:东名清诚(又名大奉。今沿河路玉带河市场),西名嘉泽(又名阜民。西门街老雷池酒厂西隅),南名廉恭(南门街老烈士陵园大门,今寿星敬老院处),北名孝感(又名兴贤。大北门街老血防站北隅),东北名翔凤(今小北门街与东洲路交叉口)。崇祯八年(1635)又将城垣加高3尺许、帮阔尺余。清顺治、康熙年间多次整修。民国二十三(1934)年整修时,又于东南设朝阳门,东北设莲池门。至此,县城共有7门。民国二十七(1938)年,日军飞机轰炸县城,城垣遭到严重破坏,但莲池门完好。后又经几次大水冲击,古城垣已是断垣残壁,解放初逐渐拆除。

莲池门眉石刻上显示的“民国癸酉年冬建”,考证这一年是1933年冬,也说明95版《望江县志》表述是准确的,因误差仅在几个月时间以内。那么莲池是起什么作用呢?有人说莲池是饮用水源,供当时小北门街居民使用;也有人说是消防用水,因当时小北门街多为青砖小瓦木结构房屋,莲池连同藕池(今雷池农贸市场)是作为消防灭火水源。事实究竟是怎样呢?

经走访和考证,我们认可是消防用水。一则明代望江建城之始,就已在城内打井,小北门一带老供销职校、老粮食局招待所、老食品厂、青林寺院内都有古老的水井且一直可使用,直到2002年后随着小北门步行街的开发才逐步废弃。二则1977年望江县城未通自来水前,城里人吃用主要是靠井水,也有少数人吃新桥河水,时有挑水工到河里挑水一担送上门收5分钱。老党校门口的百年古井至今仍可使用。


(老县委党校门口百年古井)

还有,就是据《望江县志》载:清末,县城小北门的静安局,东门的永清局,均购置土式水龙和部分配套消防器材。华阳、吉水各有水龙局1所,均系商贾居民集资兴办。民国时期,县城2所水龙局每年可收租谷10石,购置旧式水龙6部,手把式水机龙5台,并配有水枪头、抓钩、头盔、水桶、航管带等配套消防器材,无固定消防人员。如逢火灾,鸣金为号,群众自发参加。少数殷实商贾捐发挑水费,每担水2到3枚铜币。民国33年(1944),县城小北门街何老三商店因煤油着火引起火灾,火势凶猛,人难近前,水不能灭,直烧一日一夜。综上可见,莲池、藕池是供消防用的水源。


2.禹县人氏王维城


门楣石刻左侧“禹县王维城题” 字样,这个禹县在哪里?

经查证:王维城,1895年生,原名景运,字哲夫,河南禹县(今禹州市)人氏。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政治经济本科毕业后,参加豫陕甘三省县长考试委员会会考考取县长,出任河南省郾城县县长,民国二十二(1933年)调任望江县长。上任伊始,王与乡绅周幼堂结识,两人情趣相投,结为莫逆之交。

周幼堂(1890~1947),望江县城小北门人。幼读诗书,擅长诗文,尤精医术。年青时热心公益事业,牵头组织创建消防机构,购灭火器械,义务为街道消防服务。1933年夏,周倡议在莲池边开设“莲池门”,得到王维城支持,并欣然题字。正当王维城踌躇满志、推行施政之时,一场饥荒改变了一切。

据《中国共产党望江历史(第一卷)》载,1934年,望江遭受严重旱灾。从4月12至7月18日,近百日滴雨未落,塘堰干涸、水田龟裂、禾苗枯死、饥民流浪、饿殍遍野,穷苦百姓食草根、树皮、观音土维持生命。据当时统计数字,全县耕地27.327万亩,有82.3%的耕地受灾,全县总人口23.89万人,灾民达73.6%。大批灾民自发进城乞食,且与日俱增。7月31日有500灾民入城,8月1日灾民逾千人,2日增至2000人左右。他们连日呼吁国民党政府当局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有愤怒的灾民将小北门一家食品商店哄抢一空,抢走藏粮大户张财喜家粮食数十担。县长王维城因不阻挠、不追究“暴民”而被革职。8月3日,又有数千灾民涌向县城,但各城门紧闭,国民党军警竟在城头架起机枪,并向城下抛撒石灰,驱赶灾民。灾民见状、义愤填膺,声称要将城门烧毁。此时,新任县长洪鼎已上城,城上军警一闻此语,立即开枪,致灾民3死1伤。灾民无奈、饮恨遂散。望江民间流传的一首《逃荒歌》,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十里山冲起灰尘, 边牛担种难营生。

贫穷人家烟不起, 富豪人家紧关门。

逃荒讨饭到县城,城上站着警备队。

任意开枪丧人命,难民惨死好伤心。

其实,王维城可算是个文化县令,他当年组织翻印清嘉庆年间知县师范汇编的《雷音集》(石印)已是望江馆藏文保。

师范(1753~1811),字荔扉,白族人。世居云南赵州(今云南弥渡县),幼小无所不览,下笔千言立就。乾隆三十九年(1776)考中云南乡试第二名举人。嘉庆六年(1801)以军功授任望江知县。他不但勤于吏治,而且重视人才的培养,公余时间从不间断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整理。在望任职期间,悉心搜集望江先贤龙燮等50人的诗文稿,辑成《雷音集》12卷,并在城东回龙宫左侧山阜上建一座“雷音塔”,将《雷音集》藏于塔中,又在旁边建“小雷音塔”收藏自己的著作。


(望江馆藏的《雷音集》)


(县政协据馆藏出版的《雷音》点校本)

除此之外,王维城还极力主张编修《望江县志》,因革职未果,成半拉子工程,令人遗憾。这位文化县令任职望江仅有一年半时间,期间和革职后还干了些什么呢?据高士镇《佩山村志》载,民国二十二年(1933),王维城调任望江县长到任第一站即到佩山。他下车后,阅政至佩山,徘徊于十景之间,未忍舍去,并为《佩山王氏族谱》作序。据禹县《王氏族谱》载,王维城被革职后面对国民党腐败现实,回家乡后无意仕进,专意著述。著有《禹县兵事纪略》一卷、《少悔堂诗文稿》二卷、《角山王氏家谱》八卷、《角山王氏家训》二卷等著作留传后人。


(1933年高士佩山王氏宗谱)


(民国版河南禹县王氏家谱)


3.抗日志士殉难地


莲池门楣石刻是在全县开展的“清洁望江”行动中,青林寺西北方向原农机厂废弃厂房位置进行土地平整、挖掘下水道、就地建设停车场而意外发现的。那么,莲池门与青林寺这座古刹有什么关联呢?


(2024年1月门楣石刻出土现场)

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 “青林寺,元泰定三年(1326)僧了智创建,明洪武二年(1369)僧性空重建佛殿,宣德二年(1427)僧行容建钟楼、方丈楼、山门,清康熙七年(1668)戒僧如意募建殿宇,并重修山门。” 青林寺碑显示,咸丰三年(1853)、清康熙七年(1668)、光绪二十八年(1892)年间,又多次修缮,僧本融重建禅堂。民国二十八年(1939),僧道参为掩护抗日志士致使古寺被日寇纵火烧毁大殿。民国三十六年(1947),僧道参主持重修佛殿与大型佛像,恢复寺院旧貌。1958年,县里在青林寺山门前莲池和废弃的城隍庙基上办农机厂。我们据此推测,这块门楣石刻应该是1958年兴办农机厂被埋入地下的。如今,这块门楣石刻意外重见天日,又勾起了85年前青林寺的一段红色记忆。

坐落县城小北门的青林寺, 历史悠久、殿堂巍峨、香火鼎盛、声名远播,因“开门见青林”而得名。寺边的莲池夏季莲花盛开,映衬着庄严神圣的佛教净土。然而谁会想到,日本鬼子进入望江城后打破了这里的宁静,莲花见证了这座古老寺院的风雨变迁。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安庆沦陷后,望江县长朱鼎携印潜逃。新任县长徐惟一到任,立即着手整编扩建团队,并紧急上报军情。省政府调来驻防太湖的国民政府军桂系176师156团,与望江县自卫队分守吉水、杨长河一带以阻击日军。

1939年2月18日下午,日军兵舰2艘驶抵华阳,一股约300余人沿城华路偷袭县城,另一股约100余人沿江堤偷袭吉水,守军察觉后,立即阻击,毙敌10余人,日军受挫撤退。19日(农历正月初一)拂晓,日舰复来,用炮火掩护杨长河南岸日军攻城,守军英勇阻击,日军再次败退。20日清晨,日军一一六师团一二0联队千余人,在3架飞机的掩护下,分3路进兵直逼县城,战火纷飞、炮声隆隆,守军与之顽强激战,阵亡30余人,终因力量悬殊,小北门最先失守,日军蜂拥而入。县长徐惟一率军民由西门、大北门撤出,将县政府迁至长岭埠。上午9时县城沦陷。


(民国时期望江县城街景)

1939年中秋之夜,国民政府军176师156团团长莫敌率1个营、县长徐惟一率县自卫大队和挺进队共千人,袭击驻城日军。先遣队潜入莲池门,开进两个连,城门由国民政府军收编的吴万年部把守,接应后续部队。因吴部弃城门不守,有人甚至入城抢劫,被日军发现后,立即封锁城门。城内发生激烈巷战,入城部队因地势不利,加之后续部队不得进城,只得边打边撤。有的从莲池门外撤时牺牲,有的辗转进入青林寺、城隍庙。青林寺僧众冒死掩护抗日将士,紧闭山门、封锁通道,日军愤而纵火烧庙,致使大部分殿堂及附近小北门8家店面和近百间民房皆成瓦砾,入城部队大部殉难。


(中共望江党史第44页插图,该遗址已列入望江县红色遗址)

时光流逝,沧海桑田。85年后的今天,我们穿过拥挤、热闹的雷池市场,可见一清净庄严、金碧辉煌的寺院,门楼上有“青林古寺”四个大字,这是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的亲笔题字。过山门,拾级而上,步入院内,只见二层楼结构、各式殿堂紧密相联,殿内佛像庄严、人流有序,院中央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

青林古寺,这座有着700年悠久历史、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恢复开放第一寺,如今已成为望江县佛教活动中心和佛教文化展示的窗口。(通讯员:檀革才 吴小平 丁 磊)


(上世纪80年代寺院内景)


(今青林古寺内景一角)

【本文采写过程中,得到县档案馆、博物馆、文联、青林古寺及文史爱好者汤永结、帅松应、林冲、王华斌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 来源:市场星报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