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2023年“安庆市最美医生”事迹(上)

  • 喜欢你是我有病i
楼主回复
  • 阅读:10719
  • 回复:0
  • 发表于:2023/8/20 16:36:48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望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1
王庆生:中医儿科的守望者


  盛夏的清晨,静静的天空中刚刚泛白,时间尚早,可是安庆市中医医院的儿科主任王庆生早已动身起床,迎着微凉的清风走向医院,南院区又有七十多号门诊病人在等着他。下午快两点,王庆生才去食堂吃饭。
  “今天上午人太多,看的有点晚了,食堂师傅还留了菜,感谢两位师傅。”
  匆匆吃过午饭,下午两点半,王庆生开车去北院区接着看门诊,今天北院区有近五十号门诊病人,南北两个院区几乎每天一百多号病人在等着王庆生。
  “因为有很多病人是从郊县农村过来的,我要尽力让他们都能看上病啊。”他说。最近,儿童手足口病又增多了,除了在朋友圈、视频号及时宣传,在诊疗中,他耐心解答家长的疑问,安抚他们的情绪,对每一个孩子都用心倾听他们的病情,给予他们最专业的治疗和关怀。
  王庆生具备传统中医温文尔雅、稳健沉着的气质,也将现代医学扎根临床、勇于进取的精神置于心中,他紧随时代脚步,在现代儿科医学领域不断突破。2020年,作为国家“岐黄工程”骨干人才,王庆生利用业余时间去杭州跟随浙江省中医院“宣氏儿科”传承人宣桂琪老先生学习,他保存了厚厚一叠车票,也保存了那段下班就飞奔车站、掐着点赶动车的日子。
  “中医的传承是很紧迫的。通过学习把现代治疗手段带回安庆,不让病人到处奔波,也提升我们中医院在安庆的影响力,那段时间是忙碌又充实的,我觉得要做的事太多。”
  同年,在他的努力和医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医院北院区重组儿科病房,儿童康复正式开诊,这是我市首家公立医院进行儿童康复诊疗,由于技术精湛服务周到,解决了以前需要到外地就诊的不便,迅速成为一床难求的热门科室。
  他积极布局整个儿科的发展规划,对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精神发育性儿童常见病及少见病都有比较高的诊疗水平,他延长门诊时间,解决家长们的实际困难,赢得众多患儿家长的信任。
  随着儿童生长发育专科成立,要看的病种越来越多,矮小症、性早熟、肥胖症、脊柱侧弯,这些疾病和家长沟通时间最少要半小时,只有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单独开诊,这样一来,他每周四的晚上也在看门诊。王庆生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他通过团队和科技的力量,创立儿科无假日门诊,实现不间断办公,全年无休。除了每周六由团队上班,周日的半天休息,他几乎都在工作中。
  “儿科医生本来就很流失的很厉害,这也是全国性的难题,儿科、特别是中医儿科的建设也是任重道远。在培养储备人才的这个方面呢,我们对医生进行不间断的培训。今天是星期二,那么医生培训的时间又到了。”
  在南院区,医生培训正在进行,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厚植传统,不断超越。
  在北院区,家长带着贴三伏贴的孩子在排队。三伏天,又到了中医传统疗法“冬病夏治”的好时机,秉承多年惯例,中医医院推出的“冬病夏治”活动,彰显中医药在治病防病中的独特优势。
  下午近六点,王庆生还有几位病号没看完,今天又要延迟下班了,直至夜幕低垂,王庆生终于回到家里,下班了,问诊还没有结束,他的科普抖音号拥有众多粉丝,在休息之前,他还要认真回复粉丝的问题。有时候,在大学学中医的女儿也会打来视频,父女两就共同感兴趣中医问题聊上几句。
  “今年高考季刚过,就有家长给我报喜讯了,一些从小找我看病的孩子,如今都健康地上大学了,这是我最欣慰的事情。”
  每天,从南院区到北院区,从随师跟学到医疗救援,他的人生就是从一段路到另一段路,寒来暑往,年复一年,无论哪段路,他都坚持走了一条自己的路。儿科医生很辛苦,中医儿科医生更辛苦,在很多儿科医生纷纷转岗远离的时刻,王庆生凭着信念坚持向前,2018年以来,他的个人门诊量达到两万人以上,居安庆市儿科医生首位,多次获得院十佳医生、先进工作者、爱岗敬业先进个人称号,2023年7月,他被评为“安庆市最美医生”。(安庆市中医医院供稿

2
王超:在担当中绽放青春之美


  2015年7月,26岁的王超怀揣着救死扶伤的职业梦想,从安徽医科大学烧伤整形专业研究生毕业,进入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安庆市石化医院,如愿成为一名烧伤整形科医生。转眼八载,他从一个医学生变成住院总医师,成为科主任助理,成为援非好医生。一路快速成长,离不开医院的培养、前辈的提携、同事的帮助,更离不开他对职业的敬畏、对生命的怜惜和对责任的担当。八年来,他用“匠心”“真心”“恒心”谱写了一曲属于“超”医生的青春之歌。
  淬炼“匠心”,增强“干事”的业务本领
  王超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空有理论只是纸上谈兵,实践才能出真知,实干才能增本领。他刻苦磨练业务,谦虚求教前辈,每天来得早、走得晚,早上7点,你一定能在科室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2017年,王超主动申请担任科室住院总。没有周末,没有假日,不论白天还是黑夜,不论是紧急情况还是一般会诊,哪里有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高强度的工作,是压力更是锻炼,“招之即来、来之能战”已经成为王超的工作常态。查房、会诊、换药、手术、开会、写医嘱、协调排班等等,科内的大小事务全部承包,身兼数职,每一天忙得都像打仗一样,连走路都脚底生风。病人问王超累不累,他却从不觉得辛苦,只想学得更多,成长更快。
  多线程的工作把他的时间占得满满当当,但他依然挤出时间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并积极组织开展科内业务学习,带动科室年轻医生共同进步。作为科室的年轻骨干、业务能手,他凭借优异的表现,通过公开竞聘,成为了科室主任助理,并常常代表科室参加省市相关专业技能竞赛,多次斩获奖项。就在5月底刚刚结束的安徽省医师协会烧伤整形学医师分会第四届青年医师病例大赛暨第三届“银领新生泰”感染创面案例大赛上,王超凭借扎实的业务功底赢得评委的一致好评,从100余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三等奖。
  倾注“真心”,修炼“仁爱”的职业操守
  王超看上去温文尔雅,但做起脏活儿、累活儿来,手脚麻利,一点也不含糊。众所周知,烧伤整形科换药多、手术多、急诊多、抢救多。王超每天烧伤换药一换就是两三个小时,面对骇人的创面、难闻的气味,他总是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经常累得满头大汗、衣服湿透,腰都直不起来。大面积烧伤病人抢救更是一场漫长的战斗,一次又一次的切痂、植皮,陪伴患者从休克期、到感染期、再到修复期,王超每天下班前都坚持要看过每个重患,确认病情平稳后才离开。回到家里也还是记挂着患者,经常打电话到科里询问病情,“患者把命交给我,我得对他负责。”
  心里有火,眼里有光。王超认为,医生要医治的不光是疾病本身,只有病人生理和心理都得到治愈,才能算是真正的康复。王超的一位截瘫病人因下肢钢板外露而饱受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曾在微信上多次透露轻生的念头。为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渡过难关,王超经常与他交流,一直保持联络。再次来到石化医院烧伤整形科住院治疗压疮时,王超积极协调骨科会诊,最终联合骨科为其取出钢板。切口愈合并不容易,但经过王超耐心细致的换药,最终成功愈合。出院时患者已和入院时判若两人,整个人阳光、开朗了很多。王超很欣慰患者走出了阴霾,也很庆幸自己是一名医生。
  去年回国上班后不久,受新冠疫情影响,王超所在的石化医院烧伤整形科几乎全员感染。因为在非洲曾感染过一次,体内的抗体使他成为科室唯一没有被感染的医生。他主动担当责任,坚持在科室连续值班,整整7天没有回家,吃住都在医院,和其他症状较轻的同事一起坚守住了最后一道医疗防线,共同度过了那段艰难时光。
  磨砺“恒心”,亮出“成事”的奋斗底气
  2021年,中国第四批援布基纳法索医疗队需要一名烧伤整形科医生,王超毫不犹豫地第一时间报了名。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炼。“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医生,在大事、难事、急事中迎接挑战、接受考验,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那年3月,他告别父母和刚生下二宝的妻子,带着家人的爱和鼓励,踏上非洲大陆,开启了援非医疗救护任务。526天,医者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和“恒心”让他战胜了离乡别亲的孤独、高温环境的难耐、生活习惯的不适。在布基纳法索,他就是“白衣外交官”,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展示的是中国形象,贡献的是中国力量。
  王超所支援的布基纳法索唐家多戈医院其实有不少烧伤患者,但当地的治疗经验却十分有限。在这里,缺医少药是常事,做一台手术往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许多病人经费有限,基本都只够支持一次植皮手术。倘若植皮成活率不理想,病人又选择回家保守治疗的话,后面就只能听天由命。他深知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现状,只有尽己所能把每台手术做到最好,提高植皮成活率,为患者赢得更多生的希望。
  令王超印象最深刻的病人是一个发育不良的9岁小男孩,他在2岁时右手深度烫伤,却因家庭无法承受费用而延误治疗,右手五根手指指蹼完全粘连,手指与手掌挛缩,呈握拳状,无名指和小指甚至已经无法分辨。幸运的是,在术中松解疤痕时,王超发现小男孩的手指屈肌腱弹性良好,经拉伸、克氏针固定一次成型。修复重建术后,五根手指得以保留,小男孩一直盯着自己的手,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谢谢你,中国医生!”这个孩子不知道王超的名字,但他知道王超来自中国。看着孩子渐渐成型的右手,王超的心中充满了自豪。
  布基纳法索的人民常年挣扎在贫困线上,忍受饥饿,没钱看病,疫情、政变、恐怖袭击,让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每每看到这些,王超都庆幸和自豪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背后有强大的祖国,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援非期间,王超对党的初心使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坐在远离祖国10587公里外的布基纳法索宿舍里,郑重地写下了入党申请书。他明白只有把爱党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才能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才能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驱散病痛阴霾,照亮健康人生”,这是“超”医生心中最朴实的愿望。他一直坚信,只要脚踏实地、勤奋努力,未来就在前方。(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安庆市石化医院供稿

3
刘桂生:百姓信赖的好医生


  刘桂生,198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2010年7月毕业于福建中医药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同年就职于宣城市泾县医院,曾任泾县医院消化内科主任。2019年8月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调入怀宁县中医医院。现任怀宁县中医医院党委委员、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从医十余年来,刘桂生一心扑在工作上,始终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想病人之所想、忧病人之所忧、急病人之所急,视病人如亲人,追求清纯的医德医风,坚持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价廉、安全的诊疗服务,深受一方百姓的信任和好评。多次获得医院“高质量发展先进个人”、怀宁县“卫生健康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
  2019年之前,怀宁县中医医院在消化内镜技术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刘桂生医师入职后,带领科室团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实现了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优的跨越式发展。内镜中心于2020年、2021年开展了国家重大卫生服务项目“农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为上消化道早癌患者的早诊早治保驾护航。
  作为医生,他深知,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他利用工作之余苦练基本功,学习内镜新知识,了解内镜新动态,积累内镜操作诊疗新经验。他在2021年7月首届安庆市消化内镜图片大赛中获优秀奖,2023年4月在第二届安庆市消化内镜图片大赛中获B组三等奖。“医学技术无边无际,我永远在学习成长的路上”刘桂生经常这样说。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刘桂生认为,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聚指成拳”,注重科室团队建设。作为科室带头人,他以身作则、刻苦钻研业务,在不断提高自己技术水平的同时,还进一步加强科室管理,对科内人员从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抓起,根据每个人水平的不同,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每个月科室定期举行理论学习,他鼓励每名医务人员上台讲座,同时互相研讨,使科室建立起浓郁的学习氛围,促进了科室全面发展、整体提高。每当科室有新进的实习或轮转医师,他都主动担任带教老师的工作,手把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做好传帮带,受到新进医师的一致好评。他所在的科室也多次获医院“优秀科室”“优秀集体”等奖项。
  情系患者 甘于奉献
  刘桂生自工作以来,没有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只要医院需要,不分昼夜;只要病人需要,风雨无阻。
  有个夜间他去医院加班,走过门诊走廊,发现有位病人在长椅上躺姿不对,职业敏感性促使他前去查看。“不好,心脏骤停!”刘桂生立即对其进行胸外按压,并呼喊其他同事共同参加抢救。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急救,患者转危为安,挽救了一条生命,也挽救了一个家庭。
  2019年10月12日,刘桂生收治了一位脑梗死合并精神障碍、全身烧伤的病人。在为其精心治疗的3个多月时间里,刘桂生还坚持忍住异味每天给患者换药。患者因为有精神障碍,治疗期间不能配合,并经常谩骂医护人员。但刘桂生在整个治疗期间一直对患者呵护备至,关爱有加,最终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出院。事后家属专程找他当面表达感激之情。“医者父母心,患者的健康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刘桂生常说。
  工作中遇到患者送红包的情况,刘桂生一概婉言谢绝,实在推不掉就悄悄地存在病人住院的账户上。他始终认为,医生的责任就是救死扶伤,务必恪守职业道德和操守,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刘桂生的所作所为,给自己的团队作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也得到了广大患者的普遍赞誉。
  不畏艰险 勇于担当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怀宁县成立新冠病人留观隔离病区。2020年1月29日,农历大年初五,刘桂生主动请缨奔赴位于高河镇卫生院的留观隔离病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防疫物资紧张的情况下,刘桂生克服困难,一件防护服至少要穿6小时以上,6小时不喝水、不上厕所,甚至不吃饱饭。时值寒冬,考虑疫情防控需要,病区未开启空调等取暖设备。他身穿防护服,诊疗走动忙起来时一身大汗,处理完医嘱病历坐下来时又冻得直打哆嗦。
  病房里有几个不到十岁的小朋友,年幼、孤单、恐惧、担心,再加上当时食堂统一配送的餐食单一,孩子们总是很难正常进食。情志不畅,营养摄入不够,免疫力就得不到提升,病情就难以很快恢复。刘桂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变着花样和小朋友们交心、游戏,并把自己携带的牛奶和面包送给他们。这样一来,病程大大缩短,小朋友们一个个康复出院。隔离病房突然停电或是出现小的故障,考虑到减轻他人感染的危险、减少防疫物资的消耗,他总是自行解决。同隔离病区的同事都称他为“病人的定心丸、同事的强心剂”。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做为一名医生,刘桂生十余载如一日,以敬业奉献的精神、积极向上的心态、务实进取的作风,忠实履行着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着救死扶伤的感人篇章,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怀宁县卫健委供稿

4
何小伍:守护患者“心”健康


  在安庆一一六医院心血管内科,你随时可以看见一位身穿白色大褂忙碌的年轻身影,他就是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何小伍。从医14年来,他勤勉敬业、德技双馨,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领导、同行的赞誉。2022年4月至5月参加援沪抗疫,担任院抗疫医疗队副队长,出色完成支援任务。连续多年被评为医院“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及“优秀医生”。
  深学笃行 医者仁心
  “何医生,急诊收治一名急性胸痛患者,怀疑是心肌梗死,情况危急……”刚从医院回到家的何小伍接到了同事的电话后,二话不说,立即赶往医院并通知心血管介入团队准备急诊介入手术。患者病情严重,脸色苍白,大汗,烦躁,血压降低至 60/40mmHg,情况不容乐观,初步诊断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须立即行急诊冠脉造影检查,及时开通血管,经与患者家属沟通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家属同意后马上为患者开通绿色救治通道,迅速送介入导管室为病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并成功植入一枚支架,看到病人被成功救治,病人家属焦急的脸色露出笑容,再苦再劳也值得。
  作为医院心内科介入手术的“挑大梁”者,这样的场景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在他眼里一分一秒都不能耽误,而正是这一分一秒,他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处于死亡边缘的患者。他与同事们坚持工作上高标准、技术上严要求,成功获得“胸痛中心”基层版的国家认证、“房颤中心”标准版认证、“心衰中心”基层版认证及“高血压达标中心”标准版认证。
  他热爱学习积极追求上进。2017年参加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学习并顺利毕业。2019年在安徽省立医院师从马立坤教授学习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参加医师协会冠心病介入治疗规范化培训并顺利通过考核,获得冠心病介入治疗资质。同年继续在上海胸科医院,师从刘旭教授,学习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并参加心律失常规范化治疗培训。回院后学以致用,努力开展各种心律失常如房颤、室上速及室性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并获得院内青年新技术创新大奖。多次在省市级学术会议上作汇报,积极撰写论文申请科研课题,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SCI1篇、核心期刊1篇、省级期刊2篇,主持安庆市级课题1项。2017年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积极参与安庆医高专的临床教学工作。
  勇于担当 甘于奉献
  2022年3月31日深夜,接到参加安徽省援沪医疗队的通知后,何小伍毫不犹豫主动报名。他克服防疫物资短缺的困难,努力确保了第一批患者如期进舱,两天之内迅速满员。舱内工作远超队员们想象,比平时工作更加繁琐,一个班次下来,外层的脚套都磨破了,感觉口罩都要湿透了。作为心血管内科医生,何小伍不仅要完成常规的医疗工作,还承担着舱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统计。成功救治病毒性心肌炎及PCI术后道出血患者。并克服语言不通的困难,救治70余名外籍友人。
  4月24日舱内上班回来,何小伍突然接到通知,要紧急抽调人员到崇明区工业园方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疫情关键时刻,他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立即写好了请战书,坚决服从组织的任何安排。来到刚刚完工的方舱,满地的工业垃圾仍未清理干净,舱内看不见任何消毒物品。他多方协调、连夜处理,所有防护措施当晚到位。虽然条件相当艰苦,但他用勇敢和担当,克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义无反顾地坚守在岗位上。经过他与队友们的不懈努力,5月17日崇明岛工业园方舱顺利休舱。休整两天后他又接到通知,再次被组织安排转战长兴岛定点医院。
  回想起在上海50多天的抗疫历程,他说:“有辛酸、有不安、有艰难,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团结合作,并肩作战,顺利完成任务,交上完美答卷。有温馨、有收获、有感恩,我们体会到了守望相助的温暖,虽流过汗流过泪,但我从不后悔。我不感谢疫情,但我感谢这次经历,这将是我人生旅途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医院收治大量新冠患者,超负荷运作。何小伍再次临危受命,参加可转换ICU的病房工作,救治了大量患者。他常鼓励同事说:“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众志成城,没有迈不过的坎!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我们英雄民族英雄儿女的共同奋斗下,我们必将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医学事业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事业。“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何小伍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用满腔的热情、精湛的技术,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智慧,用炽热的情怀守护着每一位患者“心”健康。(安庆一一六医院供稿

5
郑海兰:仁心仁术?行医行德


  二十六年,她爱岗敬业,勤奋好学,对待医术精益求精,以崇高的医德塑造自己;
  九千四百多天,她坚守“行医行德”,日常工作之余,积极参与各种义诊活动,利用周末节假日,到偏远乡镇及贫困地区送医送药、科普宣教,倾心帮扶;
  对待患者,她坚守初心,呵护生命,仁心仁术,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医者仁心,她把最美的爱奉献给了人民。
  她,被患者亲切地称为“海兰”。她就是安医大附属安庆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郑海兰。
  医技精湛 精业敬业
  还在就读医学临床专业时,郑海兰就利用各种机会抓紧学习,从大专升到本科,脱产攻读硕士。就职后拿下博士学位,她也不断坚持用知识武装自己,为患者服务。从医26年以来,郑海兰在遇到一些少见的疑难杂症患者,总是积极查阅文献,必要时向上级医院专家请教,挖地三尺,查找病因。目前,郑海兰已诊断AIMAH、Werner综合征、Turner综合征、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原发性肥厚性骨关节病等多例全国罕见病例。“这些疾病很多表现都是看似普通,治疗难见效果,正确诊断后才能找到治疗的‘密码’。”郑海兰说。
  郑海兰曾经诊治过一位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该患者以高泌乳素血症为突出表现,在外院被简单诊断为常见病因“垂体瘤”,忽略了病变位置的略有不同以及隐形存在的“多处骨破坏”和“尿崩症”等特点,这个疾病有恶性倾向,需要化疗才可挽救生命。经过一番辗转,最后在郑海兰医生抽丝剥茧的追查后,最终确定了病因诊断。“如果不是遇见她,可能高泌乳素的表象被控制了,但命可能就保不住了。”这位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说。
  郑海兰十分重视对医学生的教学,注重培养他们“热爱,敬业,规范,钻研”的思维模式,为做好领路人,她谆谆教导、以身作则。多次获得来自皖南医学院、广东医科大学以及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授予的“优秀带教老师”称号。
  教研工作之外,郑海兰特别热心科普,从线下的社区、单位、电台直播等现场科普,到线上的科协平台科普。数十年来,郑海兰面向大众科普近百场次,网络点击率数十万,深受广大患者欢迎,为他们提升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改善预后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行医行善 医者仁心
  在26年的从医生涯中,郑海兰坚守“行医即是行德”信念,对待患者如亲人般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对待重症或特殊患者,事必躬亲、始终坚守不放弃。
  甲亢、粒细胞缺乏患者严女士,因为服用甲亢药后没有监测,高烧近40度,粒细胞和血小板都接近于0,出血和重症感染的风险非常大,她积极帮助患者寻求血源,没有就找人帮忙现场采血小板。为了患者安危,她在医院陪患者吃住8天,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2周后患者转危为安。
  28岁的李女士,入院时已通知病危,让家人安排后事。郑海兰接手后,调整治疗方向,召集各科会诊,请ICU就地指导使用呼吸机,并协调重症监护病床。几天后,李女士病情好转脱离危险。在郑海兰看来,哪怕患者身临绝境,医生也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关键时刻的坚守也许能给患者带来一线生机。
  “骨痛”多年,被郑海兰诊断为“甲旁亢”的嵇女士,因本地还没有开展此类手术的经验,郑海兰通过网络对接,帮她联系到北京协和医院的头颈外科专家,最后,嵇女士成功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并顺利完成手术。而类似嵇女士这样的患者,还有很多。他们受益于郑海兰的帮助,纷纷解决了问题。
  郑海兰认为,医者医人,仁者医心。
  16岁的1型糖尿病患者小董,叛逆期辍学在家,10多年前接诊时是“酮症酸中毒,感染性休克”,当时意识模糊,血压下降,生命垂危。经过精心救治,小董生命体征逐渐平稳。从医26年,郑海兰接触了太多患有1型糖尿病的孩子,他们中许多人都情绪波动大,容易自暴自弃。为了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郑海兰先后建立了1型糖尿病QQ群、微信群,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家庭之外的支持和温暖,让他们拥有一个糖友的“家”。她经常花费大量时间与患者沟通,让患者熟悉了解所患疾病,鼓励他们管理好自己的病情,正确规划自己的人生。
  “很多孩子,当发现自己患有1型糖尿病后,内心一片迷茫,不知何去何从。但他们只要经过规范的诊治和悉心的开导,都能正常步入社会,开启自己意气风发的人生。”郑海兰说。
  一个个医患故事,无声讲述着郑海兰多年来对症下药、科学治疗疑难杂症的过往,更承载着她26年细心呵护患者的医者仁心。
  热心公益 不忘初心
  郑海兰不仅是一名医生,同时她也是一名安庆市政协委员。
  多年来,她积极参与医院及党派组织的各种义诊活动,利用周末节假日,到偏远乡镇及贫困地区义诊,科普,帮扶。对受灾地区群众、出现意外疾病的同事、身边需要帮助的患者及长期被忽视的困难人群,只要有机会,她总会施以援手,捐钱捐物,曾多次参与“安庆妇儿关爱行动”“为老区孩子买个书包”“用好声音陪伴失独老人”等公益活动。郑海兰经常在门诊借钱给患者买药,几个月后当患者还钱时她常常早就忘记了,为住院患者担保和垫付住院费用对她也是家常便饭。
  遇到家境困难、无子女陪护的老年患者,郑海兰不仅在医疗上尽力为其节约费用,还经常从生活上给予关照。疑难罕见病WERNER综合症患者戴先生,才40多岁,因多年身患疾病,看上去貌似老人,足部皮肤破溃,多个足趾脱落,行走不便。戴先生家境不丰,需要加强营养,住院期间,郑海兰就经常买肉买菜烧好后送到他床头。
  郑海兰还积极参与党派组织的各种调研活动,密切关注社情民意,积极参政议政,撰写提案,履行职责。2018年,她撰写的《区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消除人民路小学西侧教学楼安全隐患》提案,备受关注,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人民路小学西侧教学楼的安全隐患得到了快速处理,社会反响良好。
  悬壶济世,丹心厚载。26年的奋斗与坚守,郑海兰精湛的医技、良好的医德、严谨的医风,受到同行的赞誉、患者的认可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她用自己的无私奉献、辛勤付出换来一方百姓的身心健康。(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供稿

来源:安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