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人文望江|武昌湖流域汪公的传说

  • 迷路的男人
楼主回复
  • 阅读:16436
  • 回复:0
  • 发表于:2022/9/3 14:03:40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望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民俗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发挥望江古雷池文化优势,作者深入挖掘望江民俗中所蕴含的“和合、向善、忠义、孝道、清廉、为民、诚信”等文化价值内核,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营造向上向善的民俗文化价值新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汇聚正能量。



(无人机航拍下的武昌湖) 


清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记载:“武昌湖,邑东北三十里,源出大、小茗山,凤栖、乌龙诸谷水、汇马头、芦薪诸水,下连青草以达于江。” 地处望江中部的武昌湖,是境内赤湖、武昌湖、青草湖之统称,总水面13万亩、属长江水系、系古雷池遗存的一部分,其流域涉及高士、长岭、鸦滩、赛口、雷池、太慈、凉泉、漳湖8个乡镇,安九国道穿湖而过、济广高速临湖而行,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千年古村落长岭镇龙山村,位于武昌湖磨丫山北麓,这里依山傍水、风景宜人、民风淳朴。其村境内赤湖岸边,有一座汪公坟,坟上有一小亭,亭前建有汪公神殿,当地人称“汪公庙”,又名汪公古刹。


庙中供奉的汪公为隋朝末年人士,姓汪,字少卿,安徽绩溪人,生于公元580年,曾任舒怀令,后升扬州牧。此公忠于朝庭、尽职尽责,在乌聊山抗击李世民之战中,获战功受嘉奖,封为广惠王。后因隋炀帝昏庸残暴,加之朝廷腐败,造成国力空虚、民间积怨、干戈四起,眼见隋朝大厦将倾,他毅然弃官、化名退隐民间,一路漂泊无定、历经坎坷,孤身一人到达望江境内,先居赛口汪洋、金堤一带。据考证,该地民间建有一汪老爷庙,系唐代所建,可惜1954年在长江流域大洪水中被冲毁,汪公到望江最先隐居应在此地,但何时迁隐于武昌湖磨丫山麓,具体年代不详,史料上也无记载。

壬寅年秋,热浪已过、微风习习。作者在武昌湖流域走访,真切感受到当地人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民俗和民间信仰都完整地保留下来。直到今天,鸦滩、长岭、高士、赛口等武昌湖流域的不少地方,每逢过年,许多农户尤其是养猪的农户,为了在三十晚上“完年”的时候,能够给“汪家公”供上他生前爱吃的粑,妇女们从腊月二十四小年一过,都要忙忙碌碌地春碓、磨磨、蒸粑。

这种黑芝麻糯米粑当地叫作“汪公粑”。相传:汪公少卿游历武昌湖、定居磨丫山后,认为这里是“世外桃园”,便不想走了。彼时,他孑然一身、又上了年纪,无法干重体力活。为了生存,他自愿给当地的农家“看帮猪”。即不要酬劳,只要各家轮流供他的饭食。他看猪认真负责,早上接猪、傍晚送猪,无论盛夏酷暑、还是凛冽寒冬、天天如此、循环往复。说来也奇怪,经他看的猪个个膘肥肉满,因而深得养猪户信任,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许多养猪户家庭妇女都认这位孤身的老人为义父,并敬称他为“汪家公”。家公为望江方言,即外公。由此可见,当地人已将汪公少卿当作家人。久而久之,“汪家公”之称呼流传开来、妇孺皆知。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若干年后的一天,汪公看的猪,都各回各的家,而没有看到汪公跟着送,人们都感到奇怪。供汪公饭的人家到处找他吃饭,也没有找到。于是,众乡亲分头寻找,还是没找着,最后在汪公看猪的草场上,发现留下了他身前所穿的一件蓑衣和一顶斗笠,乡亲们从美好的愿望出发,说他的失踪是得道成仙,便将他留下的蓑衣、斗笠筑成坟墓(衣冠冢),并常到此地烧香叩拜。为怀念这位勤劳善良的神秘老人,也为表达对汪公的敬意,每逢过年之前,家家户户便忙忙碌碌起来,做起汪公生前最爱吃的糯米黑糍粑,在大年三十晚上,用黑糍粑供完年,成为当地必不可少的祭祀仪式,祈求“汪家公”保佑来年五谷丰登、养猪兴旺、家业兴旺。这一传统已成为武昌湖流域特有的民间习俗,代代相传、经久不衰。龙山村正结合乡村振兴,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努力。





在寻访中,关于汪公还有一个传说:元朝末年,群雄逐鹿,争夺天下,各路兴师之军互相吞并,最后只剩下两股力量势均力敌,一是以陈友谅为首的队伍,占据着以江州(九江)为中心的湖广、江西等广大区域,国号大汉; 二是以朱元璋为首的队伍,占据着以集庆(今南京)为中心的江苏、安徽一带的广大地域,国号西吴。朱、陈两支队伍为了争霸天下,在长江中下游及其湖泊多次进行激烈交战。相传,有一次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兵败退到武昌湖,陈军战船乘胜追击,并将朱军围困在武昌湖一角,战斗异常激烈,眼看朱军就要大败。危急时刻,汪公在天之灵突然大显神威,驱来龙山的神蜂攻击陈军,陈军顿时乱作一团、溃不成军,朱军转败为胜。朱元璋即位后,不忘汪公大德,颁旨册封汪公为广惠王,朝庭拨付银两在这里建起 “汪公庙”。庙建好之后,引来望江文人墨客撰联送匾,悬挂于庙中殿堂。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清末翰林院编修檀玑的联:

先生何许人也?剩一肩雨笠烟蓑,自卜眠牛大雷岸;

此间多少佳趣,对四面湖光山色,犹怀骑鹤古扬州。


据《望江县志(1995版)》和《檀氏宗谱》载:檀玑(1851~1922),字汝衡,号斗生,望江新坝人,出生于官宦世家,幼时,天资聪颖、日诵千言,为文,援笔立就。12岁随父母举家迁居至河北蓬莱山庄(今长岭杨林龙山村),就读于李灼然家塾,15岁与胞兄檀球同举秀才,名列优等,有大小苏之称。同治九年(1870)春,安徽巡抚英果敏考察敬敷院诸生,得檀玑文卷,大奇,招入署中课读,常解衣推食,以国士待之。同治十三年(1874)登二甲第三名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升翰林院侍讲学士,常与陆凤石、谭叔裕等焚香披卷,击钵吟诗,一时名动京都,诗集《击钵吟》即成于此时。民国初年,他出任国史馆编修。檀玑居京30余年,衡文校士,星轺半天下,英杰满门庭。他曾自撰堂联云:“天下翰林皆后辈,朝中宰相半门生。”1916年,他应小凤仙之邀约为蔡锷作挽联,也是脍炙人口,联云:“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1981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王心刚和张瑜主演的彩色故事片《知音》曾经轰动一时,影片再现了民国初年蔡锷与小凤仙的交往,描述了护国将军蔡锷在小凤仙掩护下,终于冲破袁世凯的监控,返回云南兴师讨袁的故事。


(号称京城笫一名妓小凤仙与中华民国陆军上将云南都督蔡锷)

此外,清代至民国年间还有联如下。

清贡生周杨烈联:

濯武昌湖三十里清流,俗净尘空,蓬岛飞凫来彼岸;

枕磨丫山五千年白石,松高花暖,扬州明月梦前生。

清名士周学鹏联:

撑开半壁湖山,看猴潭水绕,龙勘岸回,地脉有灵,自是几生修到?

卷起一帘烟雨,听樵子歌风,渔翁唱月,天机无限,依然余韵悠扬。

清举人周莲堂联:

百年兵燹,贻留香火姻缘,看断碣残碑,半潭秋水,犹想见蓑笠遗踪;

衣冠古处;一冢高坟,钟毓山川灵秀,听莺啼鸦噪,几树斜阳,更堪闻渔翁唱月,樵子歌风。

民国初年塾师刘学渊联:

濯武昌湖三十里清流,俗净尘空,蓬岛飞凫来彼岸;

枕磨丫山五千年白石,松高花暖,杨州明月梦前生。

还有武昌湖边长大的杨林人、退休教师刘晶娥今赋诗一首:

松风瑟瑟夜鸣弦,滚滚湖涛惊客眠。

岭头云起轩窗动,高树层峦藏杜鹃。

据《中国共产党望江历史第二卷(1949~1978)》记载和当地老者杨林中学老师周少武讲述:武昌湖汪公庙系明初所建,殿堂数间、神圣庄严、蔚为壮观,有飞檐翘角、铜铃空悬、迎风作响、悦耳动听。汪公坟原谱有载,惜早年遗失。1939年2月,日军占领望江县城后,国民党望江县政府迁至长岭埠,5月20日遭日机轰炸后迁泉塘寺,1941年迁鹧鸪山金氏祠堂,1943年又迁到鸦滩吴氏宗祠。1944年县府责令拆除古刹,将可用的建筑材料运到鸦滩扩建县署,仅留下一间汪公殿。1954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汪公坟亭及庙残存建筑均被淹没但未倒塌。1967年,汪公坟和墓前原有石碑、石狮以及石砌拜台均被毁,汪公像被剖开,像内藏有纸笺云:“唐丙戍年(626)汪公少卿葬此”,据此推算汪公坟迄今有1396年。可惜,传承千年汪公坟和六百余年古庙至此全部损毁,就连悬挂的名人楹联也遭焚毁殆尽。1998年,热心人士牵头原址恢复重建,重塑了汪公神像,成为望江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场所。汪公粑的由来和汪公庙故事代代相传、历久弥新,还有那些近代名人的楹联在当地民间早已耳熟能详,使汪公成为武昌湖流域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成为古雷池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8年当地民间恢复重建汪公庙时重刻的石碑)


(左起汤永结老师、陈学如站长、周少武老师、龙国元老师、作者)

【本文采写过程中,得到望江县档案馆、长岭镇党委、龙山村两委、华阳镇侨务工作站以及当地老者提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简介】吴小平,大专文化,中共党员,供职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组编《安庆佛教志*望江篇》和《望江县宗教志》,统战系统工作30余年,任民宗局秘书、工会主席、统战部一科(民族宗教)科长和党支部宣传统战委员,兼国家民委《中国民族报》通讯员、省市统战民宗系统信息员、安庆市佛教禅宗文化研究会会员、望江县法学会会员,获国家局颁发银质奖章。涉及民宗工作主要作品有:全景展现漳湖回民村打造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纪实《交流交融凝心聚力 团结奋斗共同发展》《传承红色基因 增强五个认同 望江县彰显红色文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同心美丽乡村融合推进的望江实践》《宗教政策法规在基层贯彻执行中问题及对策》《浅谈农村宗教领域乱象之依法治理》《勇助大军打过江》分别见刊于中安在线、省部《安徽统战》、市委《安庆工作》、国家局《中国宗教》、省法学会《安徽法学》、省佛教协会《安徽佛教》;涉及历史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作品有《血沃丰碑:追忆望江第一个党组织书记孙敬纯》《血色残阳:1939望江杨湾惨案始末》《1949:向守志将军在望江檀树塘》《1964: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在望江》《血洒宜城:追忆望江笫一个中共党员鲁宏图》《1985:赵朴初为青林寺题字的前前后后》《风雨同舟同心同行:追寻望江籍红色牧师刘平庚》《人文望江:河北怪才檀觉天传奇》《史海钩沉:陈独秀与望江人朱灿枢的交往》。


| 来源:吴小平(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