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1964: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在望江|吴小平

  • 跌缀木北
楼主回复
  • 阅读:14825
  • 回复:0
  • 发表于:2022/5/4 17:46:56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望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在时代的年轮中,每个地方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记忆。让我带你追溯历史、品味人生、感悟变迁----

1964: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在望江



提到黄梅戏,便不得不提一代宗师严凤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这首穿越了古与今、南与北、神话与现实、传统与当今、官场与市井的一曲黄梅调,无论后来被多少人反复唱多少遍,但严凤英的演唱始终无人能超越,可谓已成绝唱。因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而扬名全国的严凤英,让黄梅戏从一个地方小戏一举而与京剧、豫剧、评剧、越剧并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她将其毕生精力都献给黄梅戏,曾给中国民间带来的艺术享受,直到今天仍是空前绝后。可以说,黄梅戏成就了严凤英,严凤英也弘扬了黄梅戏。甚至于有人说,是严凤英凭借一己之力将黄梅戏唱红全国、蜚声海外的,事实也的确如此。
然而,你是否知晓,58年前,严凤英在望江待了3个月,她在农家吃住同劳动,到桃花滩采风练嗓,和望江剧团演员同台献艺……她与望江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留下了难忘而美好的记忆。

1.在那桃花盛开的季节---严凤英在华阳采风

时光倒回19643月的一天,华阳人民公社干部在宝塔大队(今华阳镇宝塔社区)召集社员代表开会,宣布一个决定,就是根据县里安排,省黄梅戏剧团副团长严凤英一行30余人将来望江体验生活,大家回去速把自家房子打扫干净,做好迎接严凤英一行入住的准备。因为黄梅戏《天仙配》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大家一听是“七仙女”严凤英耍来,个个高兴得手舞足蹈、喜笑颜开。

宝塔社区倪腊梅,这位已是81岁高龄的老人,当谈起严凤英仍是滔滔不绝、激动万分:当时23岁的我刚嫁到宝塔来,丈夫胡孔怀在部队当兵,我家房间多,是父辈经营的小油坊改造的,青砖小瓦房有五六间。大队干部安排严凤英住我家,我便收拾好一间房一张床,但严凤英坚持不住单间,要与我同睡一张床,我嘴上讲这怎么行、心里却感觉特别高兴,晚上可在一起可聊聊天、打发寂寞。严凤英正值三十岁年华,生得眉清目秀,上身穿件普普通通的蓝布褂,下身穿条黑布裤,衣着虽普普通通,但掩盖不住由内而外的优雅气质。清晨,严凤英总是笫一个悄悄起床,洗漱完毕便转身找一根扁担,担起水桶去宝塔河挑水,我见此情景,大声叫道:“这怎么行?快别挑!快别挑!”不管如何谢绝,严凤英还是把一担又一担的水从外挑来倒入缸中,一直把一个大水缸挑满,然后才笑着向我招呼:“放心吧,妹子!我是苦底子出身的,挑几担水不会累坏的。等缸里水用完了,我再挑。”吃过早饭,严凤英经常跟我婆婆一道下地干农活,一起到菜园浇水、摘菜。我和姐妹们也经常特地赶到田间地头,都喜欢挤到严凤英旁边,干活累了中间小憩,严凤英一下唱了几支歌和几段黄梅戏给大家听,把我们乐得合不拢嘴。我婆婆做饭一日三餐,我们吃什么她吃什么,粗茶淡饭吃得香甜。时光飞逝,严凤英走时与我和家人依依惜别,之后还从合肥寄了照片给我留作纪念,只可惜后来几次搬家弄丢了。



倪腊梅指着当年的住宅处,此房子上世纪八十年代望华路拓宽被拆除


从宝塔大队往华阳走几公里,便是大雷口江畔的桃花滩(今华阳镇陶寓村)。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逃难的外来户在此开荒垦殖,屋前屋后,栽满桃树。每到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盛开,一片火红。因地临江滩,故称桃花滩,大有世外桃源之意境。晋代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曾乘舟至桃花滩观赏桃花,留宿三宵,写下了不朽名著《桃花源记》。陶公弃官退隐后,人们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所感动,便将桃花滩更名为陶寓滩。严凤英在华阳期间,曾带弟子慕名到桃花滩采风、练嗓。




今年78岁的陶寓村民陈学如老先生谈起这段偶遇十分激动:我家祖祖辈辈就住在桃花盛开的江外滩,洪水来了就搬到圩内投亲靠友,退水后又搬回居住,在我记忆中就搬迁过好几次家,直到1998年长江大洪水退却后,桃花滩村民才在圩内重建房屋居住,从此往后,盛开的桃花与民居交相辉映的人间仙境不复存在。1964年,我还是个20岁小伙子,喜欢早起在江滩散步做广播体操锻炼身体。那是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耳边传来阵阵黄梅调歌声,循声走去,只见三个女子在江滩练嗓,一个眉清目秀、年纪30多岁模样的女子指导两个20来岁的女孩,唱一段又停下来,接着两女孩按指导意见又反复吟唱。我和新婚不久的妻子都是黄梅戏迷,尤其喜欢听当时轰动全国的黄梅戏《天仙配》。噫,这练的不正是《天仙配》唱段吗?这三个陌生面孔的女子从哪里来的呢?我带着疑惑的表情,向年长女子问道。她告诉我,她们是省黄梅戏剧团演员来望江采风,住在宝塔大队,是慕名陶渊明都寄宿过的桃花滩景色专程而来,果然名不虚传呀!我热情邀请她们上我家喝杯水,她说不用了,我们都带着军用水壶呢,还说最近要在县人民剧场连续演几场戏,欢迎我和桃花滩村民前去观看。之后,我和妻子汤雪梅一道到县人民剧场看过演出,才知道与我在江滩上不期而遇的30多岁女子就是《天仙配》里的七仙女,大名鼎鼎的黄梅戏演员严凤英!受其影响,当年村里创办了桃花滩业余黄梅戏剧团,组织本村及华阳黄梅戏爱好者十几人,在县剧团指导下,农闲时搭台唱戏演出了《沙家浜》《红灯记》等现代黄梅戏,汤雪梅在其中主演阿庆嫂、李铁梅,并到江南东流、香口一带演出很受欢迎,文革后期业余剧团才解散。



陈学如老先生深情讲述当年严凤英带徒在此晨练唱歌的情景


2.人山人海欢歌笑语---严凤英在剧场演出

据《望江县志》载,城隍庙(今城隍庙商城)万年台是解放前县城唯一演出场所。1954年,在小北门火神庙旧址上建小型砖木结构剧场,设800个座位(木制长椅),1958年改作电影俱乐部,同年底在望华街(今书院路)建设人民剧场,在县委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下,县直机关党政干部都分期分批去义务劳动,参加搬砖木、做小工、夯地基,历时近2年竣工的人民剧场,主体结构由前门楼、观众厅、舞台等附属设施组成,建筑面积1360平米,观众厅设座位1315个,备有音响丶灯光设施,可接纳大型文艺团体演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全省县级剧场的规模和设施上名列前茅、直到八十年代初都不算落伍。

原县工商局副主任科员、退休干部龙忠应,曾在县黄梅戏剧团工作16年,担任剧团团委、导演、主演。当谈起1964年严凤英在望江情景时,这位82岁高龄老人思路清晰、娓娓道来:按辈份我宗字辈取名宗应,文革中才改名忠应。当年我23岁,新婚不久,还没有添小孩,剧团领导对我很关心重视,安排在剧场东北边二楼靠老医药公司的楼上一间房子作婚房,房里有四根立柱的婚床和新打的木箱子、茶几、四方桌。严凤英在剧场演出期间,我把房子让严凤英住,婚床让严凤英睡,房里还有张小床让严凤英二弟子姜进悟和孙丽娟睡,我和我爱人方幼梅回到城关供销社宿舍暂住。严凤英是个为黄梅戏而生的人,不仅唱腔美、声音独特,又很上妆、面容姣好,且演什么像什么。她演《红色宣传员》中的朝鲜族姑娘魅力四射、惊艳观众,之后演《丰收之后》中的赵五婶,就活脱脱生活中一个普通农妇形象,令人叹为观止。

19644月,严凤英要在人民剧场演大戏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下子把黄梅戏热推向了高潮,整个望江顿时沸腾了!连几十里外的人都赶来看戏。城关镇上的商铺和居民人家更是推波助澜,纷纷邀请自己住在州区或是后山的亲朋好友,来县城看戏、走亲戚。剧场内布置一新,让人有一种精神焕发的感觉,戏台两边的柱子边上,有幻灯机打出演职人员,并可同步打出唱词。

“咚哐咚哐、咚咚哐……”每晚唱戏前,剧场里都要先猛烈地敲响一阵子闹台锣鼓,着力营造那喜庆、热闹的氛围。买到座票的观众,晚上早早来到人民剧场,住在附近的街坊一听到闹台锣鼓响了,便会立即丢下手中活,像潮水般纷纷拥进剧场。找座位的、见到熟人打招呼的、喊同伴入座的叫喊声,汇成了特有的交响曲。由于人太多除坐位票外,每场限购200张站票,供观众站走廊过道观看,但仍是供不应求。

观众席灯光熄灭,锣鼓再次响起,大幕徐徐拉开,剧场内嘈杂的人声戛然而止。清脆的小锣点子、一束射灯把一个青春少女引至台前,来了个精彩亮相,立即获得了台下观众的满堂喝彩。严凤英扮演的七仙女,那轻盈的台步,甜美的笑容,一对水汪汪带着钩的眼睛,刹那间释放出电流,拨动观众的心弦,使你飘飘然、荡荡然,大脑顿时一片空白,双手只会死劲地鼓掌。

“渔家住在水中央,两岸芦花似围墙,撑开船儿撒下网,一网鱼虾一网粮。”这是从望江雷池乡杨溪陆家墩走出的著名剧作家陆洪非先生,根据赛口老艺人胡玉庭口述的黄梅戏传统剧《董永卖身》改编的《天仙配》唱段,严凤英的眼神运用,达到了貌与神合,神与心通。待她第一段唱腔刚落板,观众席像张飞喝断桥梁的气势,齐声喝彩“好哇!好哇!”随着剧情层层推进,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演出结束,观众中仍是一阵骚动,群情激昂,夸赞声不绝于耳:这个说“你看严凤英那一双大眼睛,水淋淋的,多钩人魂啊!她一出场,迈着小碎步往台下这么一扫,简直就是仙女下凡,就把大家的魂给钩走了。”那个说“这严凤英唱得那何止是一个好啊!若真让神仙来唱,也未必唱得比她好啊!”旁边有人跟着打趣,“哟呵,你对严凤英这么崇拜啊!”那边有人接着打趣,“他对严凤英的崇拜,可以说是五体投地啊!”几个热心戏迷的斗嘴,把整个剧场的人都逗得开怀大笑起来。那段日子,人民剧场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首选地,成为欢歌笑语的海洋。



严凤英(二排右七)、王少舫1964 4月和省团部分演职人员与望江县黄梅戏剧团演职人员在望江人民剧场举行联合演出后合影



位于望华路(今书院)路上的望江县人民剧场现貌



严凤英与望江黄梅戏剧团演员合影。

前左起:史碧霞、肖玉珍、严凤英、陈惠兰;后左起:宣秀玲、龙顺华、龙忠应、宋淑芬。




生活中的严凤英为人豪爽,说起话来略带沙哑的嗓音,艺品高超,人品高尚,可以说是德艺双馨的女中豪杰。她文艺3级职称,每月有360元工资,但她自己常常不够花,曾与其共事的师兄师妹,家里遇到变故或困难,她总是慷慨解囊,颇具侠义之风。谈起严凤英离开望江情景,龙忠应老先生仍是感慨万千:记得离开望江前一天,县团领导在剧团食堂办了10桌丰盛酒席,县团全体成员参加,为严凤英、王少舫一行饯行。我平常不喝酒,严凤英把我叫到身边,感谢我对她生活上关照,依依惜别之情难却,我也开怀畅饮,不想酩酊大醉了,老岳母买来雪花梨罐头一天二罐用来醒酒,三天后我神智才完全清醒过来,严凤英第二天离开望江都没能送行终身遗憾。之后听讲,严凤英临走时还与县团领导再三叮嘱,要关心爱护小龙,好好培养年轻人,年轻人挑起大梁,黄梅戏才能发展壮大、后继有人……




严凤英和王少舫赠送的亲笔签名留念照片


根据《望江县志》记载和走访了解,望江县黄梅戏官办专业剧团创立于1952年,在县文教科、文化馆领导组织下,由前辈艺人龙甲丙、陈学良、陈飞庭、胡步桥、檀明瑞等20多名民间艺人组成县黄梅戏流动班社,班社无固定剧场,多借城内大姓祠堂演出,服装道具也十分简陋。1955年,县政府在流动班社基础上正式命名为望江县曙光黄梅戏剧团,是唯一有2个事业编制的专业表演团体,县城小北门火神庙旧址上新建的小剧场为团址和演出场所。1957年,曙光黄梅戏剧团更名为望江县黄梅戏剧团,龙甲丙、肖玉珍、史碧霞当时是本县城乡较有影响的演员。县人民剧场投入使用后,实行场、团一家建制。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剧团在全县进行较大规模筛选性招生,吸收了部分后起新秀作接班人培养,推出了《焦裕禄》《八一风暴》《江姐》《白云之乡》《霓虹灯下的哨兵》等较有影响的现代戏,涌现出龙忠应、方正球、宣秀玲、陈彩仙等优秀中青年演员,实现了望江黄梅戏剧团艺术建设上一次质的飞跃。期间,龙忠应在剧中扮演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焦裕禄和《八一风暴》中党代表方大来(周恩来总理化名)形象生动逼真、令人过目难忘,演出长达一个月场场爆满,时任县委副书记于吉位在观看演出后,专门到后台接见龙忠应并亲切交谈。1964年春,严凤英、王少舫率省黄梅戏剧团演职人员在望江采风期间,在人民剧场单独演出《红色宣传队》《丰收之后》《打金枝》《闹花灯》《天仙配》等现代和古装黄梅戏;在演出间隙,望江剧团演职人员同台演出了《社长的女儿》,作为县剧团向省剧团的汇报演出。场场爆满、人山人海、欢声笑语,给望江人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3.你是山野吹来的风----严凤英的艺术人生

“茶歌飘四方,飘在人心上,你是山野吹来的风,带着泥土香……”1988年,一部由严凤英丈夫王冠亚编剧、马兰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严凤英》在央视热播,该剧真实反映了严凤英的传奇一生,这首主题曲《山野的风》成为当时流行歌曲被广为传唱,轰动一时。





安徽桐城罗家岭(今安庆市宜秀区),南倚风光秀丽的小龙山,东临烟波浩渺的菜子湖畔。1930413日,一个女婴在这里一个普通农家呱呱坠地,乳名鸿六。小鸿六身世凄凉,3岁的时候,父母因不合而离异,母亲改嫁另谋生路。父亲在安庆经营客栈,后来生意没落。没有母亲的小鸿六,过着辛酸贫苦的童年生活,也养成了她刚强坚毅的性格。10岁的时候,她就开始做各种农活和家务,如打猪草、放牛、采茶、砍柴。这种乏味无趣的苦涩生活,唯一能带给她快乐的就是哼唱山歌,几乎是走到哪里就唱到哪里,像一个百灵鸟一样。12岁的时候,她拜黄梅戏名家桐城人严云高为师,义无反顾走上了艺术之路。严云高慧眼识珠,小鸿六天资聪慧,远远甩开了其他弟子。别人学3遍不会,她学一遍就会了。那个年代,女孩子学习唱戏,被认为是“伤风败俗”的事情。1945年,小鸿六终于有了第一次登台的机会,出演了《二龙山》中佘素贞的丫环。这次登台表演,虽然带给她名气,但也带来一场风波。族人知道她偷偷去学黄梅戏后,非常恼怒和丢脸,三番五次把她强行带回家。而对黄梅戏无比热爱的小鸿六,却对此绝不妥协,经常偷偷翻窗跑出去学戏。族人见她如此倔强,最后也就无可奈何随她去了。




少女时代的严凤英


1946年,小鸿六离家出走正式搭班来到安庆,改艺名为凤英。先在“草屋”(群乐剧场)演出,以《小辞店》《游春》两出戏轰动安庆,也因此盛名而招致灾祸。为了避祸,严凤英离开安庆去了南京,曾用名严黛峰,在一家歌厅里唱歌的同时,学唱京剧、昆剧、民歌,广泛汲取艺术营养。1951年,严凤英重返安庆舞台,名声大噪。1952年,她应邀到上海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也因此被上海观众誉为造诣很深的艺术家。1953年,她被调入了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4年,严凤英再度奔赴上海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汇演,演出了《天仙配》《砂子岗》《打猪草》三出戏,获演员一等奖。





先后拍摄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三部电影剧照


严凤英一生主演了50多个剧目,她主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先后被拍摄成了黄梅戏电影艺术片,犹如三座艺术丰碑,使黄梅戏走出安庆、轰动全国、跨出国门、享誉东南亚。尤其在《天仙配》中塑造的七仙女的艺术形象,已成了她的代表作,也是黄梅戏中的珍品,1954年荣获文化部“金质奖章”。她的唱腔亮丽沙甜、委婉动听、韵味浓郁,吸收京剧、越剧、评剧、评弹、民歌等唱腔之长,并融会贯通,自成一家,誉为“严派”。她被著名剧作家、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之一的田汉誉为“黄梅戏里的梅兰芳”,她是国人公认的黄梅戏一代宗师。






位于安庆罗岭的严凤英故居






坐落安庆菱湖公园的严凤英纪念馆景观

严风英还曾担任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全国妇女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荣获安徽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64年,她率队来望江采风,是其一生中精力充沛、事业有成、心情舒畅的黄金时间。1966年开始,中国历经文革非常时期,文艺界同样受到极左路线冲击,严凤英被指为“文艺黑线人物”“宣传封(封建主义)资(资本主义)修(修正主义)的美女蛇”,并被诬蔑为国民党潜伏特务,屡遭批斗。196847日夜,身心俱疲的严凤英服下了大量的安眠药,48日清晨525分,严凤英含冤离世,此时距离她38周岁的生日还差5天。1978523日,安徽省委宣布为严凤英平反昭雪。同年821日,省文化局举行了严凤英骨灰安放仪式,将骨灰安放于安庆菱湖公园内的黄梅阁,在安庆罗岭建有严凤英故居纪念馆,毛泽东为其题写“严凤英是个出色的演员,她演的七仙女,成了全国人人皆知的故事”。

“尘劫人间惊万千,唯君一死最堪怜。凄凉练好霓裳曲,奔入蟾宫作散仙。”这是已故著名书画大师、诗人也是黄梅戏迷的林散之老先生所作,表达了对严凤英人生悲剧的遗憾与情感寄托。斯人虽逝、斯志长存。愿严凤英对艺术的执着精神,激励更多的文艺工作者向着艺术的高峰不断攀登前行,愿黄梅戏在新时代的文艺百花园中,更加枝繁叶茂、再创灿烂辉煌!

?

【本文采写过程中,得到望江县文旅体局、黄梅戏研究中心、档案馆、严凤英故居及其纪念馆、雷池乡党委和陆洪非纪念馆丶华阳镇党委和宝塔社区以及陶寓村,还有龙忠应先生、陈学如先生、倪腊梅女士提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与世居桃花滩陈学如先生(右)在严凤英当年来过的江滩前

作者简介:

吴小平,属龙,微名中国龙,大专文化,中共党员,供职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组编《安庆佛教志*望江篇》和《望江县宗教志》,统战民宗部门工作30余年,任民宗局秘书、工会主席、统战部一科(民族宗教)科长和机关党支部宣传统战委员,兼任国家民委《中国民族报》通讯员、省市统战民宗系统信息员、安庆市佛教禅宗文化研究会会员、望江县法学会会员,获国家局颁发银质奖章。涉及民宗工作主要作品有:全景展现漳湖回民村打造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纪实《交流交融凝心聚力 团结奋斗共同发展》《传承红色基因 增强五个认同 望江县彰显红色文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同心美丽乡村融合推进的望江实践》《宗教政策法规在基层贯彻执行中问题及对策》《浅谈农村宗教领域乱象之依法治理》《乱建何时休—对农村乱建寺庙的观察与思考》《百年风雨路 同心同向行---追寻望江籍红色牧师刘平庚的足迹》《勇助大军打过江》分别见刊于中安在线、省部《安徽统战》、市委《安庆工作》、国家局《中国宗教》、省法学会《安徽法学》、市政府《发展论坛》、中国基督教惟一中英文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月刊《天风》、省佛教协会季刊《安徽佛教》;涉及历史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作品有《血沃丰碑:追忆望江第一个党组织书记孙敬纯》《血色残阳:1939望江杨湾惨案始末》《1949:向守志将军在望江檀树塘》。


来源:雷池诗社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