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消逝的牛群

  • 活动小编:暖暖
楼主回复
  • 阅读:210588
  • 回复:7
  • 发表于:2018/7/23 15:14:42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望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我说的牛群,并非笑星牛群,而是一群牛。

       曾几何时,牛命贵于人命。那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毫不夸张地说,那时如果一个人突然死去,还真的没有多少人关注。如果哪个生产队突然死去一条牛的话,程序就有一大套了。首先,生产队长要到大队去汇报,大队干部要到公社去汇报;其次,看牛人还得身陷其中,陪着耗着,等上面来人调查才作结论等等。如果看牛人是贫下中农,所谓根正苗红,至多受一顿斥责,教育教育。假若是地、富、反、坏、右分子的家人,那就够他们受的了,上纲上线,还要上升到阶级斗争新动向的层面上,等着挨批挨整吧。




       为什么是这样呢?那个时代牛是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人算什么呢?记得在生产队干活,有哺乳期的妇女上工时抽空回家给孩子喂奶,有人就向队长提出来:喂奶的要扣工分。队长就说:这话讲不通吧,哪能让小孩子饿奶呢。提这话的人就驳队长:养孩子是他们自家的事,与生产队一点关系都没有,孩子长大了还是为他们家挣工分,也不喊别人爸爸妈妈。想想看,那时候的人算得了什么,难怪就没有牛的命金贵了。




       我所在的村庄座落在小山岗的旁边,南临三鸦寺湖畔,小时候放牛直接牵到湖场上,那里是最好的放牛去处。现在圈成了圩,不便放牛了。村庄三十来户人家,是一个生产队,一百二、三十口人,养了八条牛。生产队对牛很重视,牛是农民的命根子。在稻场旁边一溜盖了一排牛栏屋,用土砖横着砌成的,因为牛在栏里喜欢蹭痒,单条土砖竖砌是经不住它们蹭痒的。牛栏屋盖得不高,用稻草盖的屋顶,冬暖夏凉。唯一不足就是夏天蚊子特别多,但牛皮很厚,它怕牛虻却不怕蚊子。只是人在早晨或傍晚去牛栏里牵牛和拴牛就特别受罪了。




       那时候的牛归集体饲养,完全是为了耕田耕地,不存在有私人养牛之说,更不存在养牛吃肉的奢望。当时人们没有这种意识,农村里没有宰杀牛的这种行业,也没有人敢做这个行当。我生产队有良田一百多亩,人均几乎是一亩田。除此之外,还有五星圩分有圩田,三鸦寺湖边圈有秦圩,黄马河旁边另有一个小圩,三圩加起来又有几十亩圩田,全靠这几条牛来耕作。




        围湖造田的年代就是靠扩大面积广种薄收。有人自嘲:荒田荒地,做着屙痢。是的,别说人劳作受累,那些年连牛都跟着人们受苦受累。黄马河到五星圩有十几里路,凌晨天不亮就要从家里动身,牵上几条牛,将牛链子和牛额头搭在牛背上,男人们挑犁、钯等农具家什,妇女挑秧,一路浩浩荡荡到五星插田。晚上才能回来,牛们也是早不见日头晚不见天地跟着人们”远征“。所幸的是:五星圩水草肥美。中午,人们借锅造饭,牛们也能吃个肚子圆圆的。




       看牛,在集体农活当中算是轻松的一种。开始的时候,生产队派老弱病残者看牛。后来,有人就不同意,吵着要轮流。队长也没办法,轮流就轮流吧,每天派一个男劳力带队负责捡牛粪,四个妇女负责看牛。忙时牛做累了很好看养,它不怎么乱跑,闲时的牛就特别难看养了,它们看到田野里有青青的禾苗,不愿意耐心啃荒草,径直向田里跑去吃庄稼。撵回了这一条,那一条牛又去了,看上去看牛很轻松,实则挺烦人的。


       我所在的村庄,有几片山场。每天牛放出牛栏后,就直奔那些老地方,天天让它们在老地方啃,草就是生长也来不及的。所以,牛们也很难吃得饱的。我们这边的圩区倒有办法:将闲月的牛全部赶到石门湖草场去放养。生产队再派几个人到那儿去常驻,农活忙了才牵回来。那时,人们都非常羡慕被派去看牛的人,在那儿看牛不失为最愉快的农活了。




       轮到我看牛的那一天,我就带上一本书,借此机会很静心地看看书。几个看牛的妇女带着针线活儿,想利用这个时间做做针线。结果,事与愿违。一天下来,腰酸腿疼,全天不是撵牛就是牵牛。好不容易挨到太阳下山,收工了,牛们在回家的路上还时不时地乘人不注意,偷吃路边田里的庄稼,真的很气人。到了牛栏边上,牛们很受规矩,每条牛都不用人操心,径直走进各自的”住所“,看牛人只管进去系一下绳子就行了。




       八十年代分田到户了。生产队的耕牛也与田地一同分到了各户的头上,每条牛分摊多少田亩,按牛们的年龄和干活的能力分均匀,尔后也是按农村的土办法抓阄分牛。再也不存在生产队看牛的活儿了。几户在一起供养一条牛,按人口分摊看牛的天数。我家当时是六个人的田地,五户人家在一起分得了一条牛。一条牛由十八个半人供同看养。也就是说,十八天半我家就要看牛六天。


       有一句俗话:不做和尚头不冷。或者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在生产队的时候,看牛人们争着要干的农活,都认为此活轻松。分田到户了,看牛成了一件最不容易而又划不来的事了。每户全年用不到几天耕牛,而我家六口人要看一百多天的牛,每天还要一个人专职来对付它。真正成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状况。




       为看牛的烦心事接踵而来,闲时家家都嫌着它,忙时家家都抢着它来使用。上家还没上田埂,下家人就等在那儿了。讲良心的人会把草料割好割足,让牛们吃饱了再干。还有偷机取巧之人,用了再说,反正牛饿着肚子又不会说话,时不时的为用牛多与少而争来吵去,这个时期的牛们真的遭殃了。


       到了九十年代,首次从生产队分的耕牛全部老死了。重新买牛,重新组合了。以前为耕牛争吵的人家都不愿在一起搭伙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愿小气谁了。还有些人家另找出路,干脆不种田了。连田都不种了,还买牛干什么呢?于是,村庄里耕了少了一半,只有种田的人家才养牛了。




        我家的一条大水牯,在牛栏里一夜之间不翼而飞。我在周边糊广告,张贴寻牛启事,到凉亭,马庙,桐城白果等地去寻找,结果连牛毛都没找着。估计是被偷牛的偷去宰杀了,那时值一千多元,怎么办呢?几户人家商量着花钱再买一条牛,商量来商量去,几户搭伙的人家都不愿意花这笔钱了。


        如今,种田人越来越少。土地都被种田大户承包去了,种田大户都是用机械操作,也不用牛了,村子里的牛自然消逝了。早晨或傍晚,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再也看不到往日那牛群一头接着一头地甩着尾巴,悠然自得的模样了。


作者
璩龙杰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恋家
  • 发表于:2018/7/23 16:42:53
  • 来自:安徽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写的真好
  
  • 回家
  • 发表于:2018/7/23 16:53:25
  • 来自:安徽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赞一个,乡风文章
  
  • 肥波逐刘
  • 发表于:2018/7/23 20:03:57
  • 来自:安徽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燃起了我儿时的情怀。
肥波逐刘
  
  • 十年如初
  • 发表于:2018/7/23 21:51:32
  • 来自:美国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社会发展的必然啊!机械化了
来自手机版
(0)
(0)
  • 猜不透人心
  • 发表于:2018/7/23 21:54:33
  • 来自:英国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现在农村种地的越来越少了,牛也越来越少了
来自手机版
(0)
(0)
  • 刺客
  • 发表于:2018/7/24 8:54:29
  • 来自:安徽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小时候也放过牛呢,傍晚就骑牛背回家
微笑向暖,春暖花开
  • 绝版
  • 发表于:2018/7/24 8:58:02
  • 来自:美国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很怀念啊
来自手机版
(0)
(0)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