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望江老县城: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

  • 心田上的百合
楼主回复
  • 阅读:244755
  • 回复:1
  • 发表于:2017/11/22 12:05:51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望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望江县城已没有什么老建筑了,小北门、大北门原本很多地道的粉墙黛瓦,高檐翘角的明清时期的土木建筑承载着望江太多的辛酸与繁华,可惜也都陆续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老街旧巷,悄然烙下的是岁月偷不走的城市记忆。


望江原名大雷郡,后为义乡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义乡县为望江县,属同安郡。县城东南的宝塔河一带曾是长江故道,登城中钵盂山(老城关医院旧址,已平为街),可一览江流之胜,故名望江。


望江县有城,始建于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周环626丈,东有回龙宫,西有九龙潭,南有凤凰墩,北有翔凤门。县城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狭,共有七街十巷八座桥梁。城西南有一条长河(今新桥河),分为两支:一支沿回龙宫北岸,延长二十余公里入青草湖(现有拦河坝阻隔),一支经吉水和西湾河约八公里许通华阳闸入江。


至解放前夕,尚有七个城门:

“清城门”后叫大东门,是东厢庙旧址。

“廉恭门”又名跃鲤门,后南门。

“嘉泽门”又名阜民门,后西门。

“孝感门”又名兴贤门,后大北门。

“翔凤门”,后小北门。

“文明门”,后小东门,面临新桥头。

“莲池门”,于公元1933年由县长王维诚倡建,上有石刻“莲池门”三个大字。

古城有七街十巷:

大东门街,东起东厢庙,西止过街亭即税务岭,内有张家巷和观音桥、章家坝桥。

小东门街,南起新桥,北止麻石街。

小北门街,南起坡墈,北止桃园。内有朱氏巷、欧家巷、挑水巷、龙家巷、方家巷和孤魂桥。

大北门街,南起西门街(原三步两过桥),北止刘家岭,内有龙家巷、双凤巷和三步两过桥。

大北门前街,东起彭家井,西止牌坊楼。

西门街,东起西关口,西止西厢庙,内有观音桥(师姑桥)。

南门街,南起跃鲤门,北止南门街口,内有周家巷、南门巷。


此外还有五桥:化龙桥(即新桥)、卧冰桥、九龙桥(现吉水桥)、吉安桥(遗址在西湾汪家沟)、状元桥(遗址在博物馆前)。

望江老县城历代兴建的祠堂庙宇很多,虽历经沧桑兴废,但至今仍留存着不少痕迹。主要有:城隍庙、关岳庙、火神庙、文庙、青林寺、岳王庙、东厢庙、西厢庙、三元宫庙、杨四庙、令公庙、宗三庙、东岳宫庙、五显庵、五童庙、崇惠观、昭忠祠、三孝祠、王公忠节祠、天主堂、圣公会。


老县城聚居着众多姓氏,仅姓氏祠堂就有23个:
徐、饶、何、李、程、龙、张、鲁、方、韩、周、萧、刘、余、彭、王、欧、
史、童、宁、陈等。这些姓氏祖先大都是元末明初躲陈友谅朱元璋战乱,从江西瓦屑坝迁徙而来。


老县城里有着极为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奎文塔、魁星阁、三孝祠、麴公墓、令公庙、化龙桥、文庙、青林寺、春堤荫柳、湘兰宛在、东野春台,湘兰宛、四眼井、五童庙,九龙潭等。城内还有不同名称、不同内容的牌坊:明正德年间立的“孝女坊”, 明嘉靖年间、明万历明间、明崇祯年间、清乾隆廿七年立的“贞节坊”和清乾隆六年建的“节孝坊”共六座。


解放后,望江县城所在地称城关镇,后改名为雷阳镇,源于县城处于古雷水之北,古代山南水北曰阳,现归属华阳镇。

如今的望江老城经过岁月更迭,已沧桑巨变,昔日的一些灰瓦、青砖、石板路和古建筑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但积淀的历史和凝结在历史中的文化,却是望江文明的佐证和骄傲。

闻雷泣墓


徐仲源,唐代人,曾为合肥令。县城北门正对徐仲源故居和墓地孝感山,所以此门又叫孝感门。遗憾的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破“四旧”运动中,仲源墓惨遭洗劫,墓碑被毁,坟茔无存。据县志记载,仲源墓前的白华轩现称“柯家庵”,孝义墩现称“倪家墩”。柯家大屋背后山是昔日的“孝感山”,今日“柯家坂”是昔日的“孝感坂”。

老辈人中还传颂着县令师范所撰的对联:

泣于竹,卧于冰,绕于墓,三孝岂寻常孝行;

山有台,堤有池,里有墩,千秋共仰止芳名。


孟宗哭竹

孟宗系三国时吴国江夏人(今湖北孝感人),曾任雷池监渔官。其故居在望江县城东三里处回龙宫背后的邬家埠。后人在他哭竹处建了“泣笋台”。


卧冰求鲤

卧冰池,世传晋王祥为母卧冰求鱼处,坐落在县步河南岸(今望吉公路左侧)。古大南门正对王祥卧冰池,又称跃鲤门。王幼学《通鉴纲目集览》载:“此地虽极冻,其中不冰,如人卧形。”明万历十四年(1586)知县杨廷荐曾立“王祥卧冰碑”,碑上刻有“真念格天,万古王祥”八个大字及赞文。明万历与清顺治年间的《望江县志》均有赞颂《卧冰池》诗句:“不缘一念回天眷,那得双鱼报母慈”;“为念乌慈申养志 ,最奇鱼负代承欢”。康熙三十一年(1692)郡同知王经方建卧冰池兴孝亭,可惜碑与亭均已毁。




文庙



又名孔庙,位于老县城中心,为一宫殿式古建筑。据《望江县志》记载:文庙始建于宋仁年间,大成殿高10多米,面积300多平方米,24根大柱组成方形结构,四周围廊,重檐翅角,铁马空悬,迎风作响,其形夺目,其声悦耳。庙后有很多附属建筑物:前方左右为东西两庑,前有戟门,戟门东为土地祠,西为王幼学祠,前首为棂星门,石柱组成石牌坊,上书“麟风腾祥”,左为圣城,右为贤关,入口处中间有石桥,名状元桥,两侧有泮池,过桥可见一方高大红墙,书有“宫墙万仞”4个遒劲大字,中上方书“圣旨”2字。庙后为启圣祠,东为礼门,西为义路,后为明伦堂。文庙历尽沧桑,几经修建。因遭日寇烧毁,仅存文 庙主体——大成殿,现经省级批准并拨款修葺,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东野春台

东野春台,县令王世允建台于东厢庙,即今之东厢庙酒肆,昔年孟春月县令具仪仗迎春于此。

湘兰宛在

县城西门外龙湖西岸之西厢庙,供奉屈原大夫。庙于明崇祯年间由县令苏润民新建。后受水患淹没倒塌。

春堤荫柳

从县城到吉水,以前是一片沼泽,叫鸭湖、蟹子湖、羊毛湖、枇杷湖,明朝万历年间,县令方懋德自捐俸薪,约请乡绅,发动民众捐资兴筑了吉水到县城之间的长堤,名叫“方公堤”,堤面用石板铺成,宽约一米,堤两旁栽有柳树,景色十分秀丽,是古望江十景之一。


麴公墓

坐落于县城小北门内高阜(古天主堂东墙外)。麴信陵,江苏吴县人,为望江县令时,爱民如子,后卒于官,灵柩将送回吴县时,百姓遮路号哭,于是留葬于县城。唐代诗人白居易作《秦中吟?立碑》赞之。百姓为缅怀他的恩德,在墓旁建祠建庙,并于每年2月8日祀之,麴公祠庙均毁于解放前,墓毁于“文革”中,现仅存清乾隆十三年望江县令徐斌拜题墓碑一块,其正文为:“唐麴君大夫之墓”。1986年8 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林寺

青林寺,位于老县城小北门方家巷内(今菜市场西北侧),西邻城隍庙(早年废),南接钵盂山(已平为街)。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元泰定三年(1326)僧了智创建,明洪武二年(1369)僧性空重建佛殿,宣德二年(1427)僧会行容建钟楼、方丈山门,清康熙七年(1668)戒僧如意募建殿宇,并修山门。”光绪年间,寺僧本融重葺禅堂,邑人檀球(新坝人,曾任南康知府)撰书楹联。寺的正大殿与佛殿在抗日期间遭日军烧毁。民国36年冬,僧道参主持重修佛殿与大型佛像,恢复寺的旧貌。“文革”中,佛像及佛殿遭严重破坏。一九八四年在县政府的支持下,住持释妙华从县机械厂收回大殿,寮房及部分庙基。政府拨款重新修葺了佛殿及佛像,年底建成观音殿。由僧尼演明法师修建千手观音菩萨。1985年建成三圣殿,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大殿题词“青林古寺”扁额。1991年建成大雄宝殿,1995年建成地藏殿。2006年由住持释演铠修建斋堂、寮房,修建十殿阎罗圣像、大钟。青林古寺讫今已660余年,几经沧桑,几度兴废,一直是望江人的佛教活动中心。


雷阳书院

雷阳书院坐落在老县城东门,化龙桥附近,为一座清代风格的古建筑群。始名“来仙书院”,清康熙十九年(1680)知县陈柿祚筹资兴建,后任知县狄宽加以修茸,改名为“雷阳书院”。咸丰八年(1858)因兵荒水患倒塌。光绪八年(1882)由知县林调阳主持在县城东隅(今望江中学校址)重建,面积约4000平方米,大门框为石质立柱,两旁有石鼓,门上有林调阳题写的“雷阳书院”四个颜体大字的匾额。大门内,左右两侧为廊庑(教员宿舍),东西两侧为教室,中间为大讲堂,组成四合院,讲堂中悬挂一块“多士欢颜”大匾。两边大柱上有知县林调阳撰书楹联:“名教中乐地无涯,对山色湖光,足以荡涤胸襟,放开眼界;善学者会心不远,看鸢飞鱼跃,便是精微道理,活泼文章。”讲堂左右为长形廊庑,后进为一座两层楼房,楼后有一高墩,名曰“凤凰墩”。光绪二十年(1894),知县金凤阁筹款在墩上建一宫殿式魁星阁,虎踞于书院之后。阁分上下两层,上层有魁星木雕像,底层为厅堂。书院迭经沧桑,现仅存四合院和讲堂,1982年12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奎文塔




坐落在县城东郊宝塔河边(原名杨溪河,建塔后改名宝塔河),清道光五年(1825)建。6角5层,顶层悬挂风铃,塔内有砖砌阶梯,逐层盘旋到顶层,每层内壁环列砖刻佛像。民国28年正月初一,遭日军炮击,塔身弹痕累累,但仍巍然屹立。1967年秋,奎文塔被视为"四旧"拆毁。塔基下一铁牛和粗木桩都作废品处理。塔体为六棱形,五层,六角下悬有风铃,巍峨壮丽。塔内宽敝,用青砖砌成阶梯,遂层旋转达最高层。每层内壁环列砖凿佛龛佛像。塔顶没有镶金嵌玉的装饰,却有一棵自然生长的白胡椒树,把这座宝塔装点得独具特色。它不怕风雨吹打,也不需灌水施肥,却长得分外茁壮。青枝绿叶,郁郁葱葱,象一把绿色的遮阳伞,将塔顶遮得严严实实。有关这棵白胡椒树还有一个传说:胡椒树是王母娘娘所栽,并责令喜雀看管的。每年王母娘娘寿典,喜雀便把粒粒滚圆的胡椒衔在嘴里,送上天庭。

魁星阁

望江中学校园内,雷阳书院后面的凤凰墩上(县粮食局所在地),原有一座古建筑——魁星阁,是光绪廿年(1894)由知县金凤阁倡建的。阁是一座正方形宫殿式楼阁,登阁远眺,山川城廓,尽收眼底。阁有上下两层,下层为厅堂式,窗明几净,上层设魁星木雕像,雕像右执朱笔,左端木斗,以为点斗之势,意思是点定中试者的姓名。因年久失修,楼阁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倒塌。魁星阁与奎文塔、状元桥、文庙一样,体现了望江人对文化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记载着望江古时读书人对文明的向往,成为望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望江老县城走出的文化名人不计其数,明清有龙应鼎、龙燮父子,鲁笔、方善卿等,当代有1984年安徽省文科状元,现任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等。




吉水古镇




吉水古镇在望江县城南约1.5公里处,是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古镇,坐落在华阳河(古名杨溪河)北岸,古镇的码头(旧名南关)对岸是杨湾出水口(旧名计家渡)。因水流湍急,故名“急水”。吉水古镇以商业繁华而闻名长江中下游,有“小南京”之誉。当地乡绅们为了取吉祥之兆,把“急水”改为“吉水”。吉水早年兴盛,除便捷的水上运输网络促进商业发展外,人文之盛也是促进古镇发展原因之一。


古镇以宋姓人口最多,曾有“宋半街”之称。名人宋子昌,出身进士,据传还做过清帝光绪(载湉)师傅,并授有“青天主政”四字褒扬。宋梓臣,于民国初任过安徽省警务处处长和全椒、五和县长,解放后,任职省文史馆。宋绍廉,是吉水名师,育才卓树教绩。宋亮钦,于1928年,首创望江“民众教育馆”,馆绩评为全省第二。宋又徵,在解放前后,致力于教育工作数十年。诲人不倦,桃李盈门,在本县教育界颇负重望。周庸,于清朝任过广西招平县知事,离任时县民赠有“德爱甘棠”匾幅。宋伯庸、方祥徵,于清末民初任过县长,亦颇清廉。

最令望江人引以自豪的是何氏家族,何姓在吉水虽人数不多,但人才辈出。先有何俊,字亦民,出身翰林院庶吉士,任过江苏布政司布政使。其子何芷舫,任过盐运使。其孙何声灏,亦出身翰林院庶吉士。近代何氏家族的名人还有国民党一大代表,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何世桢,上海持志大学创建人、作家、翻译家何世枚,当代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由于他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方面均取得骄人的成就,被誉为“两栖院士”。还有在国家妇联工作的何祚芝。何氏家族祖孙几代对古镇均有不少贡献,至今乡里仍多称道。目前在长江北岸象这样的古镇已为数不多,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特别是小河流水人家的独特的风情以及从中透出浓浓的文化底蕴和温情的人性关怀。


一个城市若没有让人回忆的东西,这个城市便没有了底蕴,没有传承,没有灵魂,也便没有了让人留下来的牵挂。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秋,大诗人陆游赴任途中,溯江而上,经过望江,曾作《望江道中》。诗的结尾两句这样写道:“晚来又入淮南路,红树青山合有诗。”红树青山,正是陆放翁那时在江船上所见的望江风景。人事代谢,往来古今,这红树青山,从此就成了游子心中对故乡的代称。


这些年望江县城发展日新月异,许多人春节回家都惊呼找不到家了,老汽车站、老酒厂、老酱油厂、老机械厂、老粮站、老电影院、老印刷厂、老街、老藕池都陆续消失了。





随着人们对老县城历史文化内涵及特色价值的认识提高,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看到老县城将成为一个旅游亮点,在时代的大发展中再度“复活”,让更多的人走在青石板的街道上,观赏传统老店及作坊,再现过去的商贸活动场景,延续原有的市井文化,体会原汁原味的雷阳古镇韵味。



红树青山是我家。望江老县城,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天道酬勤
  • 发表于:2017/11/23 8:34:57
  • 来自:安徽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们古镇吉水的石板路如今已被水泥覆盖了
天道酬勤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