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一节语文公开课听评课后的反思

  • 爱江山
楼主回复
  • 阅读:136662
  • 回复:5
  • 发表于:2017/11/6 15:27:17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望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对一个老教师而言,自己上公开课与听评他人公开课已经自然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之中,早已没有了年轻时特别的刻意为之或者说是着意表现自我。也许,这就是局外人眼中的“老”吧?但在笔者自己看来,其实不然。相反,我更觉得这是岁月已经将那颗躁动着青春的稚嫩的心磨练成平淡、又不失稳重的表现。

       基于此,近几年来,主动上公开课,认真倾听同事对个人教学的点评已经成为笔者的一种工作自觉。毫无疑问,这种自觉不仅给周围同事以积极的工作影响,也对自己的教学认知及教学以外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促进和提高!从这个层面讲,笔者行为产生的现实意义具体而广泛。

                                                                                           

       还是先从年轻时上公开课说起吧,那时我有意无意总喜欢跟在名家后面亦步亦趋、“照葫芦画瓢”,课上的似乎很“精彩”,课后同事点评也都是些“溢美之词”。多年后反思:这样的公开课目的何在?这样的听评课效用又在哪里?尽管这样的公开课课堂也甚为热闹,师生之间也能收获“快乐”。但是,多年以后我感觉到这样的课唯独没有教者自己的灵魂!那时,课后评课,听课老师一边倒的赞誉更是让执教者陶醉在云雾之中,众人推波助澜,进一步让执教人昏昏然找不着北。于是乎,上课者与听评课者均在酒醉了似的无聊中消耗掉难得的“相聚时光”。

                                                                                                  二

       始于本世纪初的初中语文新的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教学实验于2011年形成了初中语文教与学的正式纲领性文件《初中语文课程变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依据《新课标》,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围绕《新课标》,需要重新构建校本教研制度,创立新的教研活动方式,以保证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有意识和有效地促使教师从新课程改革的宏观理念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微观转变。在这个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微观背景下,听课、评课也就成为新的教研体制——校本教研的新途径。

       笔者抱着对教学理念重新认识的态度,对自己的教学尤其在进行公开课教学及听评课方面进行全面的反思。对于上课教师而言,究竟因何上课?用什么样的教学理念上课?你想让学生在这堂课中学到什么?等等,应该是执教者在教学前所充分考虑到的。作为评课老师,根据新课程语文听评课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和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及标准,初中语文新课程听评课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成长,关注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因此,初中语文新课程听评课的重点,应该定位在帮助上课老师研究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上课老师(当然也包括所有听课老师在内)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帮助老师(这要依据单个教师所处的成长阶段来定)制定个人发展目标,满足老师个人的发展需求,提高老师们的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技能水平。

       依据以上教学理念及个人的认识,笔者近几年来开始对课堂教学进行“返璞归真”的实验,即立足自己原生态的课堂,原汁原味地反应自己的教学风格,力求呈现自己的“个性化”课堂教学特色。在追求这种几乎本真到完全“赤裸”的课堂教学时,我真正认识到自己教学在能力上的欠缺,进而明白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提升和充实自己,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有了以上认识和公开课教学准备,付诸于实践行动就随时可以进行了。这不,周三下午正在进行八年级语文第13课《背影》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顺带对14课茅盾的《白杨礼赞》 进行教学预习。脑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在不打乱正常教学计划安排的情况下,周四完成《背影》第二课时的教学后,周五就对《白杨礼赞》进行公开课教学。有了打算,立马行动。经过备教材、备学生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昨天(周五)上午第三节课邀请了学校7位语文教师到所授班级听课,下午散学,所有听课老师又一起对笔者这节课进行了面对面点评。

       活动结束后,授课人对这堂课及各位听课老师的点评进行了一些具体的思考。

                                                                                              三

       首先,就《白杨礼赞》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茅盾的《白杨礼赞》是我1981年读高中时,首次在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里学习的课文,从教之后一直没有教授过这篇文章。让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用象征写作方法写成的经典文字,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节课整体上上得不够轻松活泼。虽然三个教学层面(课前导入——诵读感知——理解象征)既相对独立,又互为作用,但并未自然构成一个完美的立体教学网络,给人留下较多遗憾。

       第一层面的“课前导入”,通过欣赏歌曲《小白杨》过渡到本文的教学,使学生放松心情的同时,欣然接受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无疑,这个设计对本课的教学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接下来的作者简介尤其是对写作背景的反复介绍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了必要的基础;第二层面的“诵读感知”通过对几个简单问题一环套一环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明白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完成本课的二大教学目标之一。因教者过于急迫,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过少,导致教学过程衔接生硬,流于形式,一度出现尴尬场面;第三层面的“理解象征”是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而设计。教学设计的比重中规中矩,并未超出本课的教学要求。通过比较与拓展,培养学生初步认识:象征作为一种写作方法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有明显的区别。教学目的基本达到。

       尽管教者开始把对三个层面教学的设计作为《白杨礼赞》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经过反复备教材和备学生之后形成的,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课堂生成大大超过预期。教者综合能力犹如一般工匠的建筑技术与设计师的蓝图难以有机“匹配”。具体表现在,教者在教学用语方面还显粗糙,缺乏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教学语言,教学过程缺少灵气,这就使得本堂课与时下倡导的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相去甚远!再者,在一些本可以做得更好的教学细节方面,由于教者主观上的随意性导致影响课堂整体的质量,诸如板书设计的书写过于了草,教师的范读时间安排不够恰当等等。

       阅读层面教学是许多同行前辈早就实施进行过的一种教学模式,笔者个人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理解多次进行过尝试。对于《白杨礼赞》这样的散文,运用层面教学的设计安排应该是比较合适的。可以确定,本节课教学的目标是实现了的,如果不是教师的综合素养不够全面的话,本节课的教学应该是能取得较大成功的。

                                                                                               四

       其次,对各位听课老师课后点评的反思:

       先撇开各位老师的点评,笔者摘录教学论文《新课程教学初中语文听评课之我见》中关于听评课的观点,内容如下:

       怎样听课?听什么,记什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理念下,我觉得首先要确立一个指导思想,然后依据这个指导思想再去听课或评课就不会偏离方向。这个指导思想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促进教师成长。三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来听或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听课既要看教师的教,又要看学生的学,同时要进行适当的笔录。

       怎样评课?

       评课应遵循的基本理念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的不断反思,有利于促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校本教研的发展。。评课应讲究技巧(1)要抓主要矛盾。一节好课,也不能尽善尽美。评课中,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应根据上课教师探讨的目的和课型,根据听课的目的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评论。如这节课的目的是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课时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上,其他方面只作次要问题略提即可,切不可冲淡中心。

        综合各位听课老师对笔者《白杨礼赞》这堂课的评课意见大致归为以下几点(可取之处、礼节性的客套话这里就忽略不计):一、对“象征”手法概念认知教学的不同看法;二、教学细节的失误,诸如板书设计的不完美,范读时间安排的不恰当等;三、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太少;四、中考不考的内容应少讲等等。

       根据前面所谈听评课的原则概括成三点,一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促进教师成长;三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我觉得依据这三点进行听评课,就会把听评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走过场式的流于形式。

       必须指出,我校语文听评课活动近几年来开展有序,教师之间能真正做到互听互评,这与前些年“嘻嘻哈哈”完成任务式的所谓教学教研活动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昨天各位老师对笔者教学的具体点评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然,在具体的评课过程中,确确实实还存在着评课水平参差不齐、观点不同、标准不一的现象。但不管怎样,只要是紧紧围绕以上三点来进行点评的话,就有价值和意义。

       就《白杨礼赞》这堂课的教学,笔者以为一些听课老师评课时多少还有所保留,还缺乏敞开来谈的开门见山的精神。有的则没有真正做到围绕上面听评课的三点要求来进行毫不客气的点评。其实,只要不是刻意中伤,恶意攻击,或者吹毛求疵、寻刁问难,对授课人教学有帮助的任何形式的点评都是可以接受的。当然,昨天的点评也有一些意见笔者并不认可。例如,对“象征”手法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学,我依然坚持自己的教学内容,即:

        “象征”是一种表现方法,即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拟人与比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例如:“山也笑来水也笑”,只反映人物欢悦的心情,并不反映人的性格和品德、精神和思想、形象和气魄;并不寄寓别的更深的意义,也没有描绘山的形象,这山中也不寄寓另一个形象。

       至于有同事认为:中考不考“象征”这一类内容,教学中可简要介绍而一并带过,笔者对此不完全同意。诚然,我们初中的教学肯定要为学生将来的中考服务,但这绝不是唯一的,并且更不应该作为教学的根本主张。相反,平时的课堂教学更主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兴趣、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服务的。为此,我们应该按照新课程教学任务的安排完成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再就是,个别同事虽能捕捉一些教学细节的不足,但他尚未真正懂得“过程”比“知识”更重要的道理。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是观念原因,即教学仍停留在知识本位上面——过于看重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五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平时自觉地进行公开课的教学,并从听课老师的点评中吸取养分,受益的不仅是自己的学生,授课者自身也在反复不断的提炼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与此同时,参加听评课的老师也在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中受到了洗礼,“教学相长”的内涵和外延得到双向扩展,活动参与者精神层面上都得到了一次升华!

                                                                                                                                             2017.11.4
  
  • 徐香华
  • 发表于:2017/11/6 17:03:18
  • 来自:江苏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与助教为乐,师以从教为荣!看过爱江山老师的文章,对于他的精专业务能力由衷敬佩。从读这篇文章可以感受到爱江山老师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和开放式教育的心态,也只有潜心为学的人才会写出这样的文章。
多年前我看过爱江山老师指导的学生获奖作文,就从心底敬佩这样一位有真才实学的老师。
在教学上不墨守成规,能在教学中把自己独到的理念付诸教学实践,这会更改应试教学僵化流程,用一种别致的方式让学生快乐的获得知识,也许是教学工作者应探讨的问题。
爱江山
2017-11-09 19:57:28 回复
模块的批评者
  
  • 所谓的美好。
  • 发表于:2017/11/7 16:26:21
  • 来自:美国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分享!看得出是发自肺腑之言,
爱江山
爱江山: 谢谢!
2017-11-09 19:57:43 回复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