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

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

关键词: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望江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wangjia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081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黄梅戏又称黄梅腔、黄梅调,起源于民间山歌、小调。清乾、嘉年间,弹腔艺人开始吸收民间广为流传的悼亡、祈神、庙会中的道腔、仙腔,以后逐渐增加了山歌、俚曲,最后扩大到采茶调、花鼓调,并有选择地将这些曲调在弹腔中演唱,常常是同一出戏,一部分角色(多为须生)唱弹腔,另一部分角色(多为花旦、丑角)唱小调;或者在公堂戏中唱弹腔,其他场次中唱小调;也有在连台本戏中,上本唱弹腔,下本唱小调。直到同治年间,安徽黄梅戏老艺人蔡仲贤等从艺后,才基本完成黄梅戏的形成历史。蔡仲贤和徐汉卿、董焕之、徐雨文、朱赞明以及太湖的韦春台等为早期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董焕之以唱传情风格,在望江的旦行中形成一个流派,这个流派又由金火福、金文芳、杨润保、胡玉庭、龙昆玉等一脉相传。

  民国年间,黄梅戏班社群起,活跃于望江民间及四境邻县,一批优秀黄梅戏艺人应运而生。胡玉庭熔徽调、黄梅调于一炉,形成了净唱平词的霸腔。他家住赛口,接近怀宁,受怀腔影响,逐步形成曲调活泼、表演规范的河北路子。龙昆玉经常与采茶戏、花鼓戏、托戏及花腔艺人合班演出,并广泛吸取民间山歌小调,逐步形成与众不同的龙腔。他的同班艺人又都是长岭、凉泉、太慈等一带人,道白声腔统一和谐,所以又称河南路子。两大流派异彩纷呈,各有千秋,至黄梅戏流动班社建立和电影《天仙配》问世,南北两路才在声腔曲谱化的进程中逐步统一起来。

  解放后,群众自发组织的业余剧团遍及城乡,专业剧团也随之组建。1957年,举办黄梅戏传统剧目上演周活动,上演了《张三请菩萨》、《荞麦记》、《乌金记》等14个黄梅戏传统剧目,胡玉庭应邀回县与龙昆玉登台献艺。许多老艺人由政府委派(或个人自找)到外县协助建团或担任艺术骨干,宿松、太湖、岳西、湖口、都昌、瑞昌、东至等县剧团多以望江艺人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同时,还向省、地专业剧团输送一批人才。80年代以后,湖北,江西等省每年有专业剧团或戏剧专业学校来望江招收演员、学员。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556-7307666 传真:0556-7307666 邮箱:wjzx0556#126.com
地址:望江县三号路移动大楼斜对面 邮编:246200
Copyright © 2004-2024 望江融林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